诸葛亮和庞统从先生那儿拿回介绍信以后,中秋节一过,便又踏上新的求学之路。他们背着被包,带着炊具,做好与先生打持久战的准备。
因为求学心切,他们不辞劳苦,日夜兼程一千多里地的汝南,十天时间便到了。可是,汝南那么大,邓公玖住在哪儿?打听了许多人,都说不知道。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二人便坐下来商量。诸葛亮说:“看样子,邓公玖不一定是本地人,因为一般的人都不了解他。”
庞统说:“邓公玖是个大名人,应该找个读书人去询问,或许知道。”
于是,他俩来到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位气度非凡的长者,心想,一定是个读书人,二人便迎上前去。庞统比诸葛亮大一岁多,出面的事应该由他上前才是。因为自己长得丑,遇事总将诸葛亮推在前边。诸葛亮来到长者面前,毕恭毕敬地说:“叔叔,我们向您打听一个人,这里是不是有一位叫邓公玖的高人?”
长者将二人仔细打量一番,貌美的英气袭人,相丑的傲骨铮铮,两人都生得气质非凡。于是,长者热情地答道:“这人我知道,他学问很高,但是性格特别古怪。他来汝南隐居,已经整整二十年。很多人千里迢迢来找他,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人为达到目的,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干脆使用武力来抢夺他的兵法秘籍。来人不知,邓公玖不仅学问高深,武功也是极好。休说一般的人,即使吕布、关羽,也未必胜得了他。所以,二十年来,还没有见到一个成功的。因此,我建议你们也别去为好。”
诸葛亮说:“叔叔,我们这么远走来,总不能连面都不见一个,回去以后见了先生也无法交待。”
长者说:“是这个理,你们就去试试看吧!”
长者将二人引出小镇,指着偏北方向的一座青山说:“那山叫梨花山,山中有个鬼火冲,邓公玖就住在那儿。此去尚有十八里路程,一个时辰也就到了。”
二人谢过长者,高高兴兴的来到梨花山。但是,又不知道鬼火冲在哪里。他们发现一位放牛的老爷爷,便上前打探。老爷爷指着南边一个小山阿说:“那里有一片竹林,就是鬼火冲。你们去那儿干啥?”
诸葛亮说:“鬼火冲是不是住着一位叫邓公玖的先生?”
老爷爷说:“住人没住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里不是一个好地方。”老爷爷又指着山脚下一个村庄说:“那个村庄叫李家大湾,这鬼火冲就是李家坟场,经常闹鬼。”
诸葛亮笑了笑说:“谢谢老爷爷指点。”
二人来到鬼火冲一看,荆棘丛生,坟冢遍布。除了竹林旁有一小茅房外,再也没有第二户人家。因此,他们断定,小茅房就是邓公玖的家。
二人走进茅房,发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鹤发童颜,双目炯炯有神,正在磨剑。旁边有一位老妪,慈眉善目,正在洗白菜。他俩进一步断定,这就是邓公玖夫妇。
诸葛亮小心翼翼的走上前说:“伯父,您莫非就是邓公玖先生?”
邓公玖一边磨剑一边说:“你们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诸葛亮说:“我叫诸葛亮,他叫庞统,从襄阳而来。来之前,我家先生司马徽写了介绍信,叫咱俩来向您学习兵法。”
言罢,取出介绍信交给邓公玖。邓公玖将信往身旁一放,一边继续磨剑一边说:“我避居山林,已经整整二十年,不再过问世事。二位别打扰我,趁早回去吧!”
诸葛亮说:“二十年来,汉帝无能,宦官专权,国家失控,战乱不堪,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先生丧失信心,避居山林,可以理解。但是,先生的绝世学问,乃济世良方,可不能随之泯灭呀!”
邓公玖听之为之一振,抬头将诸葛亮看了一眼说:“让我考虑好了以后再说吧。”
诸葛亮心想,先生已经有口,让先生先去考虑,自己只有住下来耐心等待。诸葛亮转过身来,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递给邓公玖的夫人说:“伯母,这是我们襄阳的几种土特产,不成敬意,请您收下,为二老补补身子。”
邓夫人说:“事未办成,便收人礼,万万不可。”经过几番推让,才勉强收下。
已到吃晚饭的时候,邓公玖夫妇连一句客套话也没有。二人只好走出茅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经过多处踩点,终于在小茅房十几米处找到一个小石窟。二人便动起手来,先除杂草。在除草的过程中,庞统发现石窟口长有十几株降蛇草。二人都说应该留下,用以防患于未然。石窟收拾干净之后,又找来一些茅草,铺得厚厚的,上边摊好被子。诸葛亮躺着试了一下,睡着很舒服。小石窟较宽敞,在一边架起了锅灶,便可以开始生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