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相应”的例子:
《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七回:“他就要买我白绢,我见价钱相应,即时卖了。”
《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行者道:“你那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 顺便说说最后这个“尽”,在现代四川话也是常用词,是由他、随他的意思,发音同川话“紧jin3”。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 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妇人道:‘贼混沌不晓事的,你赁人家房住,浅房浅屋,可知有小人啰唣!不如凑几两银子,看相应的典上他两间……’”。
李劼人在小说《大波》中用的相应,还特别加注:“相应即便宜。有人写作相因,恐不如相应二字尚能表出相应于钱包的意思。这是四川人至今习用的一种方言。”但是他的另外文章又用的“相因”,见下文,可见作家们其实也是拿不定主意的。
现重庆主城区说成“相因”,四川绝大多数地方也说称“相因”。但有些地区如涪陵、黔江等地方言仍说“相应”,“应”发音为去声。实际有可能去声是音变,因为“应”本身是多音字,也发阴平1声。故“相应”慢慢在很多地方被同音字代替为“相因”了。
再来看文学作品中使用“相因”的例子: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 “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一《卖泥丸》: “从前死了一子,今又父子俱病,切莫相因卖了。” 又卷三《比目鱼》: “背父嫖赌走邪径,偷去谷米卖相因。”
李劼人《天魔舞》:“牛肉是顶养人的,价钱又比猪肉相因,为啥不吃?”
因为都是长期使用,约定俗成,川渝地区方言把便宜无论说“相应”还是“相因”,其实无分对错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