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随着清军越来越强大,国内的局势也越来越清晰,对于满清政权和南明政权来说,对方的存在已经是无法忽视的问题了。于是呢,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之前的间接试探,慢慢变成了正面接触。满清政权想通过外交手段招南明,结果被拒绝了;南明政权想通过和谈划江而治,也没成功。

外交斗争是从一六四四年七月底开始的。进入北京的满清政权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和扩张,政治和军事实力那是大大增强啊!北直隶一带已经基本稳定了,对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控制也在一步步加强。同时,大顺的将领和明朝的官员都纷纷来投降,满清政权在跟大顺军的战争中也越来越有优势。

七月十二日,清摄政王多尔兖知道了南方立朱由崧为帝,还设立了内阁,设置了四军镇守着重要的地方。因为不知道虚实,多尔兖就决定对南明进行一些试探。

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南明政权在忙着内部党争的时候,通过从北方逃过来的大臣,早就知道满清政权占据了北京,在北方赶走“流寇”的同时还到处攻城略地,地盘越来越大。弘光君臣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但是因为满清政权的态度还不明确,而且还有大顺军跟它们作对,所以在南明政权的大部分人看来,可以试着跟满清政权达成某种和议,保住这个偏安的小朝廷。于是,他们决定马上派出使臣去和谈。

七月二十六这天,多尔兖给史可法写了一封上千字的信,这信看着像是多尔兖写给史可法的私信,其实呢,这可是满清政权进了北京后,和南明政权的第一次官方直接接触!

信里,满清政权那是对南明政权步步紧逼,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一开始,多尔兖就摆出一副“正义使者”的样子,对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和成立动机提出了疑问:“闯贼李自成起兵造反,还害死了崇祯皇帝和他的亲人”,这时候“大明的臣民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去讨伐他”,要知道“有贼不讨的话,原来的君王就没办法得到安葬,新的君王也没办法正式即位”,可南方的那些大臣们却把这些都忘得一干二净,在金陵拥立朱由崧为新的君王,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

接着,多尔兖又开始炫耀满清政权对明朝臣民的大恩大德,说他们“顾念着世世代代的交情,放下了最近的小矛盾”,带着大军入关,赶走了“流寇”,还给崇祯帝和皇后定了谥号,发丧改葬,对那些有功勋的大臣、武将和文臣们也都非常有礼貌,对老百姓更是“不打扰他们种地做买卖,一点都不骚扰他们”。这一切不就是想证明满清政权的所作所为都是顺应天意、符合民心的嘛,满清政权入主中原那才是最合理的呢!

多尔兖一个劲儿地说清朝在北京定都,那是从李自成的农民军手里得到的,可不是从明朝那儿拿来的。清军过来那是“帮忙报仇”呢,结果南明的君臣们不但不懂得感恩,还“想着称霸江南,白占便宜”。在狠狠地否定了南明政权后,多尔兖又使出了他那一贯的又软又硬的招数,明明白白地表示满清政权绝对不能允许南明政权“称王称霸”,出现“天有二日”的情况。

他还警告南明别以为靠着长江天险就能高枕无忧了,以前用全大明的力量都打不过偏处辽东的满清,现在更别妄想靠着江南那一小块地方“决定胜负”。所以呢,南明的大臣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认清形势,知道自己的命运”,劝弘光去掉皇帝的名号,继续回洛阳作他的福王去,这样才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到了九月,史可法这才收到多尔兖那封气势汹汹的信,赶忙回了一封,相比之下语气那叫一个温和。针对信里提到的几个方面,史可法都一一做了解释和答复:

首先,是给南明政权的建立找依据,“国破,帝亡,祖宗社稷最重要”,得赶紧拥立才能“稳住中外人心”、“召唤忠义之士”,可不是忘了跟君父的不共戴天之仇,更不是违反纲常的“自己当皇帝”。而且南明政权拥立的皇帝朱由崧那是完全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的——神宗的孙子,光宗的侄子,还是崇祯皇帝的哥哥呢——简直就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还一直强调朱由崧即位那也是得到了江南百姓热烈拥护的,听到朱由崧即位,江南的老百姓都在路边欢呼,声音能传出好几里地,大臣们也都劝他当皇帝。

第二,是对满清政权出兵剿灭流寇的感激。大清“赶走逆贼,为我先皇举办丧礼,清扫宫廷,安抚百姓,废除剃发令”等等一系列操作,都表明满清政权没忘了明朝,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义之举呢。作为大明的臣子,“那是个个伸长了脖子向北边,又是磕头又是作揖”的感恩戴德呢,而且朝廷在八月份就派使者北上犒劳清军啦。

第三,针对多尔兖指责弘光的大臣们贪图虚名,史可法解释说,当知道流寇作乱、皇帝驾崩的时候,南方的臣民们,那是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东南的兵力都召集起来,立刻去把仇人给消灭掉。南明政权成立以后,并没有趁着清军在北京整顿军队的时候,在江南坐享其成,而是皇帝朱由崧天生英勇神武,时时刻刻都想着报仇雪恨,才监国没几天,就命令史可法到江北统率军队,定好日期西征(本来是北征,因为此时李自成已经被清军赶到了陕西、湖北,再叫北征就不合适,只能说是西征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