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谦益相对应的是,作为曾经备受争议的阉党成员马士英,在被清军抓住之后,却如文天祥、史可法一样拒绝投降而选择了殉国,其行为可比钱谦益高尚得多。
虽然,我们无法因此而否定马士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担起南明首辅的重任,但这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毕竟,拥有能够挽大厦于将倾这样卓越才能的人在整个大明王朝中也是寥寥无几,更何况他们都不处于明朝末年这个特殊时期呢?所以说,对于马士英来说,他或许并非无能之辈,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要想成功地担任南明首辅一职,实在是难堪重任啊!
南京城破,大明的首都沦陷敌手,弘光朝廷也随之覆灭。马士英作为明朝末年的重要人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而备受争议的足迹。
马士英逃离了南京,向南逃亡。他辗转于浙江的杭州、绍兴等地,试图寻找新的据点和支持力量,以继续与清军对抗。然而,命运似乎对他不利。尽管他努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扭转局势,战败被俘。
据传说,清兵对待马士英的方式异常残忍。他们剥去了他的皮,并用干草填充其中,这种酷刑令人毛骨悚然。
马士英的结局之所以会这样,其实跟那些投降东林党人脱不了关系。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口中的奸臣,在南京失守后竟然没有像他们这些所谓的"忠臣"一样选择投降,所以才会把南明灭亡的责任推到马士英身上,并煽动清朝廷用朱元璋制定的惩罚贪官的刑罚来惩治马士英。
但历史终究是公平的,那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必定会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百年之后,清朝廷设立了《贰臣录》,将所有投降的官员都列入其中,而马士英却得到了重新的评价!
在南京城被攻破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更能体现出马士英的气节。当时,清军统帅多铎与坚决不肯投降的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有过一番对话。
当南京城沦陷后,那些曾经享受荣华富贵的官员们纷纷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些人如第十代忻城伯赵之龙、钱谦益等人,为了自保,毫不犹豫地向敌人献媚,甚至主动献出城门,并引领着众人投降;而另一些人则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宁死不屈。
黄端伯就是后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深知自己所面临的危险,但依然坚定地站在了明朝的一边。在得知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的背叛行为后,黄端伯愤怒不已。他决定用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于是,黄端伯毅然决然地走到城门上,亲手写下了"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这几个大字。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他个人的骨气和勇气,更是向世人宣告了他对于明朝的坚定信念。这种大义凛然的举动无疑让那些贪生怕死的投降者们相形见绌。
然而,这样的举动却引来了清军的注意。很快,黄端伯就被清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审讯,他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他的气节令人敬佩,成为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审讯室里,多铎怒不可遏,狠狠地拍打着桌子,震得桌上的物品都跳了起来。他瞪大双眼,对着被审者怒吼道:“你觉得弘光皇帝是什么样的人?他值得你为他去死吗?”
被审者黄端伯挺直了身子,毫不畏惧地大声回应:“皇帝圣明!”
多铎听到这句话,心中不禁感到一丝诧异。但他并没有放弃追问,继续问道:“那么马士英,他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端伯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马士英,乃是忠臣也!”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了信心。
多铎听到这个回答,不禁又好气又好笑,反问道:“马士英分明是东林党所指的大奸臣,怎么能说是忠臣呢?”
黄端伯却坚定地说道:“马士英虽然被东林党视为奸臣,但他在面对清兵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宁死不屈,坚决抵抗清兵。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忠臣所应具备的品质。因此,我认为马士英是一个忠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