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大朝会

咚!咚!咚!

延绵不绝而又沉重的钟声,紫禁城的角楼,在击鼓官的敲击下,发出阵阵轰响。

飞鱼服的锦衣卫,身着重甲的皇宫禁军,互不隶属又相互配合,维护着大明皇宫的尊严。

在洪武朝,由于朱元璋是个工作狂,他亲自设立每日朝会的制度,借助每日朝会这一平台,与百官面对面交锋,将大明帝国的政务大权紧紧攥在手中。他制定新规,每日设两朝,除晨曦初现时的早朝外,还增设了夕阳西下的晚朝。早朝的阵容蔚为壮观,上至六部尚书这样的朝廷重臣,下至九品芝麻小官,乃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杂役人员,均需每日列队上朝,几乎不做任何等级划分。一时间,朝会上人头攒动,数千人浩浩荡荡汇聚一堂,那场面,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气势恢宏”来形容!

在朱元璋的朝代,除了日常的“早朝”惯例之外,他还特别规定了每年的三大庆典——元旦(即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冬至以及皇帝诞辰,再加上每月初一与十五的“朔日朝拜”与“望日朝见”,均需举办盛大的礼仪性朝会。这些盛大的朝会,皆在宏伟的奉天殿(现今的太和殿)隆重举行。而日常的“早朝”,则是在奉天门(即现今的太和门)上演。每日清晨,数千名官员汇聚于此,竞相奏报国事。皇帝则端坐其上,逐一聆听并作出英明决断,发布号令。无论严寒酷暑,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从未间断。除了例行朝参的官员,那些依据诏令前来的老者、学府负责人及儒林学士等,皆被特许“伴朝观摩政务”,就连达到一定年龄的官员子弟也被要求“随列朝参,以习礼制”。彼时,“四方来宾如云汇聚,密布如林”,其场面蔚为壮观。

小编对朱元璋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以国计民生为重,行事严谨细致,勤勉不息地操持着国家大计,无论巨细皆亲自把关,丝毫不敢放松。试问,如此兢兢业业、勤勉尽责的君主,又怎能不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呢?而洪武朝的官员也确实是苦不堪言,俸禄不多,工作量极大,出事风险动辄殒命。

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之际,朱棣身处北京,以北方严寒为由,颁布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朝仪新规:自那以后,“待鸿胪寺官员引领感恩谢恩、辞别陛下之人行完礼数,皇上便移驾至右顺门内的便殿。百官之中,有要事需奏者,依序入内禀报;无事者则告退,各回岗位勤勉办公,每月初一、十五的朝会则依旧例举行”。简而言之,这一变革标志着早朝的形式与规模迎来了大幅度精简,昔日于大殿之上共商国事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于便殿之中处理政务。无事官员在完成朝拜皇帝这一环节后,便可返回工作岗位继续忙碌;而有要事禀报的官员,则需逐一入内,向皇上奏报事宜。洪武年间那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早朝场景,至此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而自洪武永乐之后,大明的皇帝开始愈发倦政,朝会渐渐成为了摆设,并被“票拟”所取代。

穿越而来的陈凡,却三者各取其优定下规矩:每月中月末复起太祖大朝会,天气尚可即复起永乐小朝会。若是天气恶劣,便以票拟的形式,君臣于奉天殿内奏对。

此刻正值首次月中大朝会,凡在京有品官员,有名鸿儒学士,早早来到宫门外等候,钟声落下,在礼部,鸿胪寺官员指示下,数千官员,身着文禽武兽朱紫朝服,以及外国使臣,鱼贯而入。待文武大臣依次列队等候之际

大明皇帝的仪仗,在四名太监挥舞着短鞭声中,提醒众人皇帝驾临。

所有路过的宫中杂役,太监宫女,听闻辫声皆面壁红墙而跪,他们是奴才,是奴籍,这类人是没资格仰望皇帝容貌的。

净街太监之后,是开道仪仗,身着华丽锦服全副武装的卫士,他们都是从军中千挑万选的忠诚武士,身材魁梧,个个一般高矮胖瘦,手拿对旗,对锣,对牌,对扇,对伞,金瓜,月斧,朝天镫,随侍皇帝御辇。

朱厚熜一身龙袍,意气风发,头戴十二旒冕冠,每旒贯玉十二颗,这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冕旒。

走下御辇,在群臣的瞩目中,朱厚熜缓缓走向那个代表天下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众臣待皇帝坐下,在礼仪宫的指挥下,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熜端坐高堂,身姿挺拔,犹如天神下凡,面无表情道:“平身。”

谢万岁!!

今日是自己第一次正式启用大朝会,看来有很多臣子没来啊,朱厚熜冷笑着,自仁宗登基后,后续的帝王们似乎已难以遵循太祖所确立的朝会模式,来忠实履行其听政的职责。朱元璋当年所界定的朝会本质,悄然间已起了化学反应。这一转变最为醒目的标志,便是从明宣宗时代起,官员们大规模“缺席朝会”的现象蔚然成风。

朱厚熜起身,开口道:“礼部右侍郎贾咏何在?”

原礼部右侍郎王橙因为劝谏朱厚熜修改圣母称呼,如今正在锦衣卫昭狱吃禁闭呢。

“臣在!”

“今日之大朝会,朕是如何定的?”

礼部右侍郎贾咏走出列队,躬身不卑不亢地说道“陛下有言,在京有品官员,除病重无法起身和外出公干,其余不论官品大小,皆应予会。”

朱厚熜点点头,反问道:“可朕看怎么人少了很多?礼部是否有通知到位啊?”

“启禀陛下,五日前,礼部便已张贴公榜,并派遣官吏与在京各衙门,公侯军营通知到位。今日缺席之侯爵18人,伯爵65人,五品以上官员缺席8人,以下者缺席213人,还有242人在锦衣卫,病重告假5人。”

朱厚熜听完汇报,对贾咏的工作能力还是满意的,放声一笑,说道:“好,既然不想参与朝政,那还当着大明朝的官做甚,无故缺席者着礼部罚俸一年,革去官职,在家听参。吏部需拔优录用”

如今大明不止藩王多,爵位也是被肆意分封,正德朝很多太监的家属都能封侯封伯。

大朝会制度已经荒废百年,自然有很多人放飞自我,不屑参加。其中不乏高官厚禄者,缺席的伯侯爵位几乎都是大明的皇亲国戚,或者说都和朱厚熜沾着点亲戚的关系。

按照朱厚熜的设想,大朝会是返本归源之举,现在的官员已经太懒了,个个都是老爷做派,很多地方官甚至出现让师爷代替自己处理民政,书写奏章,自己游山玩水,与地方豪绅想方设法地如何收刮更多民脂民膏。坏的根源就在之前的皇帝和京官上,你朝廷中枢都那般不作为,怎么能怪地方上的官员呢,反正你也监控不到。

大臣们心中思量着,这一革职又是很多位置空缺出来,有了空缺就得有人填补,自然少不了各项走动。这些被革职的人当中或许就有自己朋友,同年,他们会同情帮忙上诉吗?当然不会,谁让你这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那就活该被革。

“陛下,臣有本奏”

检察御史寿杨昂首出列道:“臣要弹劾锦衣卫指挥使陆松,唆使锦衣卫收受朝臣贿赂,前几天不少朝臣下狱锦衣卫,锦衣卫竟然派遣卫士上门索取钱财,请陛下严查。”

“锦衣卫乃朕之亲军,京官已是清苦,安敢上门索要钱财?陆松,可有此事?”

陆松瞪了一眼侧边的寿杨出列答道:“启禀陛下,绝无此事,寿御史所言荒谬,实则锦衣卫昭狱内,没有足够的厚棉被,于是那些官员家属出些钱财由锦衣卫采办帮他们购置一些御寒之物,所有采买都有登记在册。”

朱厚熜还是拉着脸,说道:“可毕竟收了钱,传出去也不好听,你回去把钱财退还那些官员家属,就说御史寿杨仗义直言,你们锦衣卫不该收那些钱。”

此话一出,寿杨脸都绿了,这特码传出去,等那些官员出来可不得跟自己打起来。人家在昭狱冻的跟孙子似的,家人出点钱买些被褥,柴火,你倒好,瞎掺合,真要有个三长两短,你就等着挨打吧。

臣翰林院编撰许成名有本启奏

“自正德十六年六月,至今耗时三年四个月,臣等百余同僚,终于编撰完成《武宗实录》,现已封存。”

这群人?就是这群人按着自己的喜好,随意编排武宗,把他写成一个奢淫无道的莽夫。

而历来的皇帝,都会对先帝略有批判,以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正是源于这样的心态被文官们抓住,导致历代皇帝时候,编写实录时,这些文官都或多或少的夹带私货,或贬低政敌,或不满皇帝贬斥自己,导致皇帝为了身后名,不得不额外重视这些翰林学士,可你死都死了,生前那点恩惠,死了以后,又有几个人能记得呢?

朱厚熜淡淡说道:“朕记得你是正德六年二甲首席进士吧?也是当世大儒啊!”

小小编撰,能被皇帝记住,许成名自然喜出望外,声情并茂道:“正是小臣,臣自科甲以来,一直担任任翰林院编撰,十三载。编撰之书有《国朝列卿记》《明臣传》”他说这话的意思是皇帝啊,我都兢兢业业工作十三年了,还是只一个小小编撰,您可得给我升官呐

朱厚熜却是不屑道:“尔等劳苦功高,废寝忘食,编撰皇兄之实录,朕亦有看过,只是有两点不明所以,还望赐教”

“陛下请问,臣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问你,《武宗实录》中应州一战中,你们编写的明军斩首16级,阵亡52人,朕看当时兵部奏报,明明斩首827人,击毙2569人,明军实亡2534人,伤者3000余人,相差如此巨大,你们为何如此丧心病狂诋毁朕之皇兄?”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特别是武官队列。

郭勋出列,跪喊道:“陛下,老臣冤啊,当时老臣有幸随先帝出征,光老臣所率本部就斩首不下百级,达延汗的中军都差点被我们大军掩杀,他们怎敢如此胡乱编写,老臣要参他!我草你姥姥。”话还没说完,只见郭勋扔下手中白玉笏板,冲向许成名就是一顿狂轰滥奏,所有人就惊呆了,当着皇帝,满朝文武的面,郭勋居然就这么把翰林进士给打了,郭勋嘴中骂道:“老子在前线拿命去杀敌,你们特娘的背后捅刀子,连亲手斩获的功劳都给我们淹了,你特娘的。”郭勋词穷,不断问候许成名的双亲。

皇帝没开口,也没人敢上去阻拦

待许成名被打得鼻青脸肿,嘉靖才示意武士拉开,因为此时更多的武将反应过来,准备加入殴打的序列

这样的举动惹的无数御史出来弹劾郭勋御前失礼,只见郭勋,还有十余位武将老泪纵横,哭的那叫一个撕心裂肺:“陛下,您要替我们做主啊,他们太欺负人了,我们打仗虽说也有朝廷给钱,可是该有的军功不能磨灭了啊,死了多少兄弟,才把达延汗赶跑,若是这样,我们死不瞑目啊,陛下!!!”

平日武人们得闲

十几个老军士哭的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内阁大臣王琼也出列说道:“启禀陛下,应州一战,老臣时任兵部尚书,刚才陛下所说之数字,乃是当时宣大总兵统计上报兵部的,这是公开可查的数字,不知为何翰林院的学士要故意隐瞒真相。”

由于王琼是昨日才进京入阁,很多人还并不知道这个消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