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吴千户见对方丝毫不在意自己身份的样子,开口为自己壮胆:“这位公子,本官可是朝廷三品武将,您这般拘谨我?若是有人告发,您这可是等同谋反啊!您现在放了我和我的属下,我就当刚才发生的纯属误会。你看可好?”

陈寅蹲下身子,嘴上再带坏笑,一块金灿灿的腰牌在其手中晃荡。

“锦...锦...衣卫!!!”

“怎么着,大国开国以来锦衣卫就是天子亲军,什么时候天子亲军要造反了?”

吴千户本意是想让对方放过自己,当陈寅亮出锦衣卫的身份时,几人近乎绝望!这位公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嘉靖依旧一副冷淡的表情,开口道:“接下来我问你答,若有欺瞒,打死勿论。”

一番询问下来

吴千户早已没了对抗的底气:“这位公子,兄弟们都可以作证,军田大部分都在卫所的其他大人们手里,小的这就一千多亩!”

嘉靖冷笑着:“照你说的,你就贪污了一千多亩军田,算少的咯?你纵容卫兵抢占百姓耕地还有功?简直是笑话。”

吴千户已经被打的鼻青脸肿,跪在地上不断磕头求饶:“公子,小的愿意把地都献出来,分给您,还有士兵们没有田是事实啊,朝廷又不发军饷,我们还要维护河道漕运,有时候去东边抗倭,这些士兵没有果腹之粮,亦是小人自己的家田去补贴。再说,这又不是秘密,如今大明朝哪里还有全须全尾的卫所?朝廷都没管,公子您...”

吴千户都有些纳闷,这在当时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毕竟从皇帝,内监,藩王,朝廷重臣谁不在侵占百姓的田地?你操心这个做甚?吴千户只不过是非常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色。

嘉靖心中一惊,地方上的卫所比京营卫所更加糜烂!!!而且按他的说法,这几百个士兵如今都靠他吴千户养活,那这些卫兵不就成了他的私人军队了吗?很显然,太祖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被下面的人彻底断了根基,原本属于国家的军田被高级将领们侵占,士兵因为没了收入要么逃难,要么附属于将官求生存,成为了他们的私人武装。

一旦这样的糜烂风气蔓延到全国,那地方卫所就成为了一个个缩小版的唐末藩镇,清末各省提督以及民国的军阀割据,朝廷下达的军令对他们有利,他们就执行,若是不利,他们就歪解政令,唆使士兵暴乱!拥兵自重,对抗朝廷,一步步将国家带入深渊。

嘉靖想起一件更加恐惧的事,原时空就是近二十年左右,蒙古俺答汗会频繁进攻袭扰九边,各边镇如脓疮一般溃烂,那时卫所无兵无粮无战斗意志,难以抵制北方各民族的侵扰,朝廷只能不断消耗税收修建军事堡垒,长城等军事壁垒,同时花银钱招募兵士,使得大明朝廷财政开支突然暴涨,于是朝廷中央要求地方将各级政府的盈余上交,导致地方又缺乏活动资金,政府的职能于是逐渐转移给民间组织,直接使得民进官退,明朝本就皇权不下县,如此操作愈发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用现代来说,外国有很多NGO组织,想通过经济活动,学术交流来分政府的权。而大明却因为复杂的利益交错,使得政府主动放弃了政府职能,到了万历,直至崇祯朝,已经是沉疴积弊,积重难返。即使崇祯使出浑身解数,明朝也难逃山河破碎的命运。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中央不是要地方把盈余交上去,不准我留备用金?人家说赚钱难如吃屎,可要亏欠那不是手到擒来?我地方官不敢明面对抗朝廷,但地方官员也要过日子,还要做政绩,这些都需要花钱啊。于是想出一个办法,索性把钱都给花了,所以嘉靖中后期地方政府,大肆修造城墙建筑,今天我们见到的很多古城墙,古建筑大多数都是追溯到明嘉靖中叶。反正甭管是否需要,各个县衙都要修建书院啊,养老院等等公共设施。如东南为了抗倭,修建了几十座城池,像现在的上海老城厢就是嘉靖年间修建的。出了客观原因,确实需要修建,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地方政府不想上交财政盈余,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财政浪费,不止营造,还有像马政,教育,公路等等一切全部加大支出,出了现任官想留下政绩,还有一个就是通过这些工程给自己手里润点油水,本来就紧张的国家财政支出,因为这项政策,更加的雪上加霜。

因为卫田的事小编已经在前篇强调过很多次,这次索性把卫田问题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楚,为什么明朝的军队到了嘉靖朝的时候,战斗力下降的如此恐怖。

嘉靖深深叹了一口气,呼唤着记忆,明朝的基本经济体制,即基础的土地所有制度,与很多人想的会大相径庭。明朝前中期的土地并非单纯的私人所有制,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集体所有制!私人的叫民田,如张家父母的就是民田,集体所有制就是官田,字面意思是官府拥有的田,实际上成分构成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军,商屯田的田,官府衙门自营的田,朝廷设置福利部门对应分配的业田,还有无主的荒田,官府经营大规模畜牧的牧田等等,像屯田就提供了军队的军粮,各级衙门的田可以管部分衙门的开支,无主的荒地可以招来流民,用以安置,甚至直接卖出,换取一笔短暂的收入,牧田草场与朝廷的马政息息相关,这里暂且不提。

官田如此重要,它占据全国耕地多少面积呢?这里有个数据,仅以军队卫所屯田为例,洪武二十四年时有893000余顷,即8930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23.05%,屯田租赋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31.68%,而到了成化年间,国家控制的军田下降到了285480余顷,军田占比5.97%,财赋收入占比跌落到10%。这两组数据一对比,就知道国家军田流失是多么触目惊心,军田数目下降,不是因为天灾或者国家耕田整体减少了,洪武二十四年时,国家统计总体耕地面积有3874746顷,成化皇帝去世时,统计全国耕地上涨到了4861900余顷,相较明初时,耕地面积无疑是增加的,只能说明军田仅仅是从官府转移到了私人手里!

熟悉了没有?换句话说就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单从税务收入以及支出来说,朝廷征收的税收总额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明朝把国家的财政征收对象由原本的官田收入转嫁到了私田,尤其军队屯田部分,开国时占明朝国家收支的31.68%,跌落到成化年的10%,到嘉靖朝的7%,这跌落的近25%多的开支被挤压到了民政财政方面,普通百姓不仅仅承担了多出来的军队25%财政开支,还要额外负担因为征收这部分税收,而增加的官吏摊派。

原本洪武朝时期,百姓还能留有余粮勉强应对各种天灾,到了嘉靖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囊中羞涩,任何一个小小的动荡,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帝,每年也都有军田流失,但是真正爆发的还是在成化年,为何会集中在成化年间,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时间还要回拨到明英宗正统年间。

正统七年,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发生的前七年,发生了一件事,户部太仓银库设立,在此之前,国库就是内库,内库就是国库。在此之后,皇帝的内帑与国库拆分开来!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按照正常逻辑,这意味着皇帝不能轻易动用国家税收,岂不是好事?然而事实却大大相反,这实际上是皇帝给了自己更大的财政自主权。此前,虽说国家一体,但是同样表明国家财政大项开支需要户部官员参与讨论,只不过明初太祖太宗时,皇帝足以乾纲独断,且能够处理好财政问题,不至于胡乱开支,没有太大问题,但到了英宗时,一方面国家经过多年战争,国家财政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人口滋生的速度远超耕地开垦的速度,大明财政已经没有开国之时那般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年幼,威望不够,很难从公考量,户部和皇帝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这一场分家。而这件事实际上也表示了皇帝脱离了国家经理人的身份,从而脱离了中央财政,完全代表了皇帝个人的身份,皇帝与中央朝廷利益体系开始割裂。

自此,明代皇帝开始表现的越来越自私,内帑与国库的矛盾和推诿越发严重,从根本上来说是君主专制对皇权扩张诉求带来的影响。

明朝前中期,这种财政上的矛盾表现到政治上,就是皇帝和六部九卿之间的矛盾,彼此之间关系难说融洽!而代表皇帝的内阁和六部之间对实权的争夺,有一部分就源于此。由于皇帝和中央政府的割裂到后来身份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将中央财政分家,自己拿走大头,内库白粮常年达在京白粮的40%,成化以后折粮金花银更是主要进入了内库,没有了皇帝撑腰的户部,又因为离散型的国家财政模式,话语权变得愈发衰微,此后,成化四年,兵部,太常寺又设置了自己的库房常盈库,工部设置了节慎库,财政的分化越来越严重。户部到了嘉靖后期纯粹就是个发钱和哭穷的衙门。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的户部常常要跟皇帝哭穷,遇着什么事,都要皇帝来慷慨解囊。理论上来说,皇帝确实比户部有钱多了,这些事为什么和成化皇帝有极大的关系呢?

正如前文所说,成化年金花银这个概念的出现,金花银就是田赋的折银,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损耗极大,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交银子来代替粮食,这也是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前身,所以不要以为张居正改革是他的首创,他是因为作为帝师,又大权在握才能推行一条鞭法这项政策。这些折现的白银称作金花银,它能够占据全国田赋的13%,成化皇帝规定这些白银要送入内库变成内库银,这一操作,等于成化皇帝挖走了全国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中最好的一块肥肉。毕竟银子可以购买任何东西,而粮食想要交易就必须得先集中收税转运,再库存,最后到市场发卖才能变成钱,实际操作起来不知道要繁琐多少倍。

成化皇帝这样做,各级财政部门满意吗?当然是非常不满的,但是成化时期的财政改革不全是挖肉,事实上,成化皇帝采取的策略是经济上下放,政治上集中,在加强皇权方面不遗余力。他主要抓两个权利,一个人事,一个就是财政。

成化皇帝登基之初,接手的是英宗皇帝留下的乌烟瘴气的朝堂,而国家主少国疑,大权掌握在声望盈天的名臣李贤手中,所有人都知道内阁首辅这一词,而内阁首辅真正开始掌握权柄的时代,就是李显开启的。

明史有云: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书,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乘奉旨意,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