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隋朝时开始建立的科举制度对我国后期的历朝历代影响可谓极为深远。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度,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历经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后,逐渐确定了隋唐时期及后期的科举制。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出有用的人才,已经出现了“举明经”等早起科举制度的雏形,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是主要的选人用人制度,占据主要地位。

对国家来说,选人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优秀人才的选拔,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选人选官制度,所以才说“朝廷中兴以人才为本”,“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义,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认真总结选人用人的经验与教训,意义十分重大。

早在春秋时期以前,官吏们主要通过“世卿世禄”的制度产生,说白了就是世袭制度,上一辈的官位爵位在上一辈人去世后自然而然的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接着做官,这就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喊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由来,可见,在那个时候王侯将相确实是有天生的贵种的。到了战国时期,“世卿世禄”的制度开始逐渐被废除,官吏们的选拔发生了变化。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将“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一个人能开垦田地、能打仗、特别能打胜仗就能脱颖而出,就能当上官,因此秦统一后的很多官吏,都是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开始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一整套选人用人制度,被称为“察举制”。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等其他多种方式,且不仅限于一种途径,这些方法还可以交互使用。总结一下来说,在这个时期,想当官还得要有人推荐,而且推荐的人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向上面说的上话,这样推荐的人才能够被重视,进而才能有被重用的可能。

到了汉末时期,在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之下,一些基层的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人才的做法难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国时期曹魏的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即在朝廷官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专门负责察访本地人士,将自己察举到的人才按照他们的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人才的品级,逐一向朝廷专门负责官员任命的吏部举荐,吏部根据收到的人才察举中正报告,按品级给这些人才授予官职。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基本上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起码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渠道。起初,这一制度在于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问题,是对汉代选官制度的延续,也是对三国时期曹魏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了魏晋时期,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朝廷任命的负责选拔人才的大小中正官员都一一被各个州郡的“士族阶层”所垄断,他们在评定人才的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重用自己人,这就导致九品中正制种“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原本“不计门第出身”的初衷和原则,但统治者对此却毫无办法,这也就导致了在此之后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典型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朝廷用来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出台的初衷是好的,期初也确实起到了帮助曹魏等当权者们选拔人才的目的,对三国时期曹魏能够强大,甚至统一三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到了魏晋时期,这一制度被门阀氏族所利用,成了维护自己现有利益的工具,反而遏制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

到了隋朝的隋文帝时期,当局者发现了这一弊端,一举废除了维护门阀氏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开皇七年(587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期又增设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命名为“科举”制。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水平的高下,量才录用,这一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也被以后的历朝历代所沿用。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积极意义,它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开始重新收归中央所有,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和中央在官员选拔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了做官的途径,有利于招揽人才,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政局的稳定,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推行以来选拔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和政治家,许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像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张之洞、蔡元培等,这些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成为了各个时期社会上的栋梁之才。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科举制度仍然有他的弊病和不足之处,如过分强调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为了考试只得用功读书写字,这样培养的人才难免书卷气太浓,而缺少实际的实践经验。很难说有没有完美的选人用人制度,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仍旧在不断探索,但科举制度仍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国家选拔人才,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隋朝时期当权者对人才选拔制度的积极尝试。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