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唐隆政变起事前,大家都约好,如果起事成功,就奉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为皇帝,但事成之后李旦本人并没有急着做皇帝,而是一直侍奉在自己的侄子,年少的皇帝李重茂,在他身边帮助处理政事,但少帝李重茂这时也是忧心忡忡,虽然在自己做了皇帝之后,韦后和安乐公主就一直不安好心,安乐公主还整天侮辱自己,想让韦后立改立她为皇太女,因为李重茂不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因此也不受韦皇后的喜欢,自己的皇帝生涯可谓郁闷无比。此刻,虽然韦后和安乐公主已然被杀,但自己的这个皇帝坐的更是不自在,朝廷上下都在喊着拥立相王李旦为王,他这个皇帝实则没有什么存在感,一点儿都不受尊重,更谈不上天子该有的威严了。

终于在几天后,也就是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三日(710年7月24日),在姑姑太平公主的不断施压逼迫下,李重茂正式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叔叔李旦,也就是唐睿宗,李旦登上宝座后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李旦立为太子。

唐隆政变虽然结束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集团控制朝政的状况,但在李旦做了皇帝后,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以唐隆政变的两大功臣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俩相互对抗的局面,李旦做了皇帝后,朝中的大臣们大部分都分为两派,一派以久经政事的太平公主为首,另外一派,则以年少老成的李隆基为首,李隆基因为在政变中的果敢无畏和对父亲李旦的孝顺得到了很多大臣们的拥护,一开始这两方还只是面和心不和,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矛盾被逐步放大,双方你争我夺的事实也终于浮出了水面。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开始逐渐显露出他的政治才能,身边拥护他的人越来越多,政治势力日益增长,很快就成为了太平公主干预朝政路上的主要障碍,眼看着李隆基一派的势力越来越来大,太平公主更加不愿意轻易放权,姑侄二人的矛盾愈发突出,太平公主为了长期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势,见缝插针,便想到了改立太子的主意,她在朝野中叫人散布流言,声称“现太子李隆基并不是皇帝李旦的嫡长子,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只有嫡长子才能做太子”。此言一出,一时间朝野上下流言蜚语就像秋后的落叶一般,李隆基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不知道如何解释,眼看事态愈发严重,唐睿宗李旦只能出面澄清,公开宣谕说道:“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道平息了韦后之乱,居功至伟,理当被立为太子,况且嫡长子李成器对这件事也是同意的,如果还有其他人在朝堂上继续议论此事,格杀勿论。”李旦公开宣谕后,流言很快就平息了,太平公主的目的没能得逞。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李旦的嫡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哥哥李成器,当时,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立了大功,但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按理来说,两个人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加上太平公主一方势力为打压李隆基,不断的强调立太子一定要立嫡长子的说法,这实际上在打压李隆的同时也是在给李旦施压,唐睿宗李旦为此一度犹豫不决,眼看事态即将一步步发展恶化下去,李成器站出来了,他显然是一个有“眼力见”的人,这时候,李成器主动找到父亲李旦,对李旦说:“父王,现在朝堂上下都在议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这件事也给您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孩儿自幼在您的督促下读了不少史书,发现如果国家安定繁荣,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反之如果国家处于危亡的时刻就应该立有功的皇子为太子,现在父王才登基不久,天下初定,我们应当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这样才能让天下臣服呀,还请父王谨慎考虑。”就这样,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掉了太子之位。此外,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在这种形势下,李旦最终决定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此后太平公主开始在李隆基的身边安插耳目,监视他的日常行为,并联络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一度想要密谋加害李隆基。后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由暗转明,逐渐公开化,她甚至将宰相宋璟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但遭到了宋璟的严词拒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