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兴中也明白,金平自己简单的几句话和略显苍白无力的举证,想要说服眼前这二人甚至整个大明的百姓肯定困难重重,毕竟人类对于地球和宇宙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在王珏生活过后世,人类也没有完全探索出宇宙的秘密,也不敢保证对宇宙的认知就是正确的。
古老的岁月里,人类受限于有限的视野与认知,对脚下大地的形状,只能凭借直观感受去臆测。“天圆地方”和地心说 的观念如同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在中国的周代,就流传着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的说法,仿佛天地就是这般规整的模样。古埃及人也觉得天似穹顶,地像方盒,而俄罗斯人更是想象大地如盾牌,由巨鲸驮着漂游在海洋。
然而,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尤其在古代思想上更为开放,具备探索精神的西方。
在公元前 6 世纪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凭借着对完美形式的独特感悟,大胆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观点,尽管这一观点缺乏客观依据,更多源于他对美的感性认知,他认为圆形就是最具美感的形状,而人类生存的大地也该如此。
随后,柏拉图这位演绎推理的大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说法,他坚信对称的形式才是完美的,而人类所居之地也应遵循这种对称,所以必定是球形。
到了公元前 3 世纪,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思考力,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给出了有力论证。
他在月食发生时,专注地观察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发现无论何时,那投影都是圆润的圆形。而且,他还留意到人在大地上所处位置的变化,会让天上星体的位置也跟着改变,比如越往北走,北极星就越靠近头顶,往南则相反。还有那海边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隐没,而后桅帆才缓缓消失。这一切现象,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大地是弧形的,极有可能是个球体。
与此同时,另一位科学家埃拉托色尼,在亚历山大城,运用几何学的精妙方法,进一步确立了地球的概念。他巧妙地在不同地点测量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结合两地间的距离,精确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这一成果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为 “地球是球形” 的观点增添了耀眼光芒。
几乎同一时期,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巨着《天文学大成》里,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度等展开系统研究与理论总结,让地球是球形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传播得更为广泛。
而直到 1519 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怀揣着对未知的无畏与执着,率领船队踏上了一段史无前例的征程。他们毅然从西班牙启航,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而后绕过南美洲南端那狭窄险要的麦哲伦海峡,驶入浩瀚无垠的太平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