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宪公迁都后,百废俱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撑秦国的跨越式发展。往来四周,便只有犬戎部族可以掠夺。
公元前713年,秦宪公就派兵攻打犬戎部族里的亳戎(西戎一支)的荡社(一作汤杜)。
亳戎战败,首领亳王逃亡西戎。属于亳戎的地区和人口,便自此归入秦国。
史书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也就是说,至少到秦宪公时期,犬戎部族对秦国就已有敬畏之意。这跟秦宪公的作战方略是有关系的,所谓对外两手抓,一方面亲近周天子,与周桓王建立联盟关系。一方面掠夺犬戎部族,丰富秦国资源。秦国自此在西垂,基本已无敌手。当年秦国先祖秦仲与犬戎部族交战,竟然阵亡的诸如此类事情,在秦国后世再也未曾发生。
年轻而渐渐有些兵力的秦宪公,自也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帮助周天子教训起一些不听话的小诸侯国。
此时的秦国,倒像是周天子的维和先锋,其在中原列国的眼中,虽依然是西垂小国,但自此也不能轻视之了。
秦宪公的眼睛盯上了芮国。
芮国的封姓是不同的,有姬姓,也有姜姓;甘肃有,山西也有。关于“芮”的由来,“芮”带草,据《说文解字》释义:“芮芮,草生皃。”意为草儿初生的样子。这个字极具象征意义,他象征新生命的到来,象征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更预示着绵绵不断的生机与力量,使人联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种自然生命的循环状态。所以,这个“芮国”大约就是取其连绵不绝,永生永存之意吧。古芮国有三,一是山西芮城,殷商时属“方国”,称“芮国”,西周初分封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二是陕西大荔,亦称“南芮国”;三是陕西韩城,亦称“北芮国”。
姬姓芮国在武王或成王时期被重封,而且封地并不完全在姜姓芮国的故地上,姬姓芮国为伯爵,其首封君已不可考,芮国历代国君在周王室长期扮演重要角色,地位显赫,从这点推测,芮国首封君不是文王之子就是武王之兄弟,嫡系宗亲无疑。关于“芮”的由来,“芮”带草,但它并非指特定的某种植物,而是作为一个赞美词被创造出来的。《说文解字》释义:“芮芮,草生皃。”意为草儿初生的样子。这个字极具象征意义,他象征新生命的到来,象征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更预示着绵绵不断的生机与力量,使人联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种自然生命的循环状态。因此,“芮”字又引申出“绵絮”、“柔软”之意,“柔”就是草儿初生而嫩的样子。《吕氏春秋》云:“不食谷食,不衣芮温。”这里的“芮”就是柔软之意。古人云:“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反之,“柔滑温顺”则能长久。远古时期,人们因为缺少娱乐活动,生活单调乏味,只好整天关注着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山一水,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观察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便从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兴衰特性中汲取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芮”便是由此而来。
关于芮国故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在今山西芮城,一说在今陕西韩城,或陕西大荔,三个地方相近,为陕西山西河南三地交界。陕西韩城说是因为在2007年时,这里曾出土了大量芮国墓葬群,还发掘出不少芮国青铜器,从青铜器铭文来看,韩城当为春秋时的芮国封地。商朝时的姜姓芮国有可能就在山西芮城,当时附近有个虞国(商朝诸侯,后改姬姓,见虞国篇),在今山西夏县以南和平陆以北一带,这个位置正好与山西芮城的姜姓芮国相邻。据《史记·周本纪》记载:“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说得是在周文王时,虞国和芮国为了争夺一块地皮,互不相让,最后请求文王出面调理。该事件在《诗经-绵》中也被提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因争地兴讼﹐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断。说明虞国和芮国当时是归顺周国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虞芮两国并非姬姓,文王是因为德高望重的威望而介入的。但后来周武王灭商兴周后,去南方吴地找到仲雍之后周章,当时周章已为吴王,便将周章弟弟封于虞国故地,建立北虞(见虞国篇)。既然虞国重建,那商朝虞国必定已被周武王灭掉,有可能傍边的姜姓芮国也是在那个时候一并被武王灭掉的。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当时还不能称之为是诸侯国,直至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意思是夏朝时由于后稷对我们的功德,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成为我们的西部领土。说明古芮国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而且方位也说得很清楚,在西部。北宋《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很有可能,最早的芮国为姜姓,作为商朝的遗留方国,当时已经成为周朝诸侯。但不知为何,后来武王或成王时期又另外分封了一个姬姓芮国,当然,也有可能这时姜姓芮国已不存在,成王早期发生过“三监之乱”,不知道是不是牵累到了姜姓芮国,因而姜姓芮国被灭,然后封给周室姬姓。不过,这是猜测,也不排除同时存在两个不同姓氏的芮国的可能。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章节目录:《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尚书·周书》记载:
巢伯来朝,殷之诸侯。伯,爵也。南方远国。武王克商,慕义来朝。
○巢,仕交反,徐吕交反。芮伯作《旅巢命》。芮伯,周同姓,圻内之国,为卿大夫。陈威德以命巢。亡。
○芮,如锐反。圻音祁。[疏]“巢伯”至“巢命”。
○正义曰:“巢伯”,国爵之君,南方远国也。以武王克商,乃慕义来朝。王之卿大夫有芮伯者,陈王威德以命巢君。史叙其事,作《旅巢命》之篇。
○传“殷之”至“来朝”。
○正义曰:武王克商,即来受周之王命,知是“殷之诸侯”。“伯”是爵也。《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或此“巢”是也,故先儒相传皆以为南方之国。今闻武王克商,慕义而来朝也。郑玄以为“南方世一见者”。孔以夷狄之爵不过子,此君伯爵,夷夏未明,故直言“远国”也。
○传“芮伯”至“巢亡”。
○正义曰:《世本》云“芮伯,姬姓”,是“周同姓”也。杜预云:“芮,冯翊临晋县芮乡是也。”知是“圻内之国”者,芮伯在朝作命,必是王臣。不得其官,故“卿”与“大夫”并言之。“旅”训为陈,陈王威德以命巢。
《周书》的《旅巢命》只有《序》无正文。《周书序》:“芮伯稽古作训纳王于善。暨执政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上文说得是周武王时,南方的巢伯觐见周王,命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编在《周书》成王向芮公托以顾命大事康王向芮伯等发布诰词反映了芮人在西周武、成、康王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序》:“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旅巢命》是周武王赞美巢伯的诰命。《旅巢命》是古代一种咏赞讴歌的形式,类似《诗经》的“颂”,没有一定地位的大臣,是没有资格作这种赞美诗的。
吴闿生《诗义会通》:“今考诗明言‘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必非无故而为此危悚之词,其为厉王流彘后作甚明。其时天下已乱,芮伯盖忧乱亡之至,而追源祸本,作为此诗。”此芮伯即芮良夫。芮良夫擅长诗歌,故作《桑柔》,用诗歌体。在擅长作诗这一点上,简文所反映的芮良夫和文献所反映的芮良夫也是高度一致的。《大雅·桑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大雅》有《桑柔》篇,《诗序》:“《桑柔》,芮伯刺厉王也。”这是一首反复劝谏君王要安民保民的长诗,相传为周大夫芮良夫因谴责周厉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祸人民的罪行,陈述救国之道而作,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后八章每章六句,语言朴直而多变化,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显示出诗人高超的文字操纵能力: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