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过潘金盛之后,就轮到了冉洪的另一位熟人,忠义公的舵把子大爷,廖光。
冉洪规规矩矩地跟着陈进宝等人,敬了廖大爷,临走时,廖大爷却小声对他说了一句话,“小冉,啥时候你也到大爷的忠义公坐坐,帮大爷也看哈生意嘛。”
冉洪点了一下头,答应了。
回到原来的桌上,冉洪成为了一桌的焦点。
陈进宝隔着老远,大声地说道:“可以嘛,冉兄弟,大爷对你楞个赏识,做了好多年生意,有些心得嘛。”
这话,泛着不小的酸味儿。
冉洪谦虚地回答道:“哪里哪里,误打误撞,做生意当然还得看你哥子。”
听了冉洪的自谦,陈进宝心中稍安。
他也确实有理由不相信冉洪做生意的能力,他跟随哥哥陈进财做丝绸生意十几年,怎么可能比不上冉洪这样一个原本仅是浑水袍哥小混混的十八九岁青年。
可惜,他不知道,冉洪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商业眼光和丰富的商业实战经验。
一旁的姚夏低声问道:“兄弟,刚才大爷说的,都是真的?”
“一句不假,我的哥。”
“那武馆可以做好不?”
“你只要把它当做一门生意,都有改善的可能。”
对姚夏这样心怀善意的兄弟,冉洪还是会如实回答的。
听了冉洪的话,姚夏似有所得。
另一旁的魏群书提起了原来的话题,“冉兄弟,你刚才说得,要去我们大学旁听,是真想去吗?”
“肯定是真的,不得耍你,魏哥,你是不是觉得我文化程度那么低,考不到去旁听的资格,你放心,我虽然没读几年书,悟性还可以,绝对不得给你丢人。”
这时,陈进宝敲了敲桌子,大声地说:“各位哥子、兄弟,咱们都是今天一起入的帮,刚才大家提议,咱们10个人一起成立一个组织,定期聚会,我个人觉得很好,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
“同意”,“同意”,大家纷纷喊着同意,冉洪自是随了大流。
大家表示同意后,有人说道:“既然成立了组织,是不是给组织起个名号?”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可思维受到局限,所起的名号大多围绕着“某某堂”、“某某公”打转。
冉洪实在忍不住了。发言道:“诸位,千万不能用咱袍哥堂口的名号,大家想一哈子,咱们是新入帮的小字辈,却抱团儿成立一个成立一个组织,大爷们会啷个想,咱们成立个组织,只是为了加强感情,彼此帮衬,没得必要去犯这个忌讳。
我有两个名号,大家听一哈,一个是“双9班”,意思是1919年入帮,用班字也表明咱们是个学习的团体。
另一个,是“烟酒生”,研究生是西洋对比大学生还得行的读书人的称呼,咱们用个谐音,意思就是咱们在一起,抽抽烟,喝喝酒,更不会犯啥子忌讳。
大家觉得,哪一个更好?”
这里,冉洪利用人们的心理盲区,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双选,一般人在面临两个选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考虑哪个更好,而很少会把两个一起否决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