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宋朝目前存在的问题,范仲淹的改革能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症结。比如两汉时期的外戚干政。两晋的宗室内斗和民族矛盾。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
宋朝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屈一指的问题是三冗问题。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曰冗费。
冗官,是指宋朝的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官员数量太多了,居其官不知其职的十有八九。
一官员入仕八年,可能有四年在做官,四年在等待,也叫待职,待职期间是不发俸禄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因为入仕有时候已然超出了物质的意义,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十羊九牧,一官多作的现象突出。
冗兵,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冗兵是指军队规模和兵员人数极多。
宋朝的兵源有以下几种来源,
根据《宋史·兵制》记载:“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意思是宋代的兵源构成包括:本地人,营武子弟,接替父兄,灾荒时的饥民,流民,罪犯充军等。
在灾荒年将饥民纳入军中,既可以防止底层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聚众造反,又可以增加兵员的数量,可谓一举两得。
可问题是,几乎年年有灾荒,并且宋朝兵员服役时间超长,募兵终身在伍。就是国家从一而终养着这些兵,没有退役复员一说。
所以宋朝军队数量只增不减。目前已有近百万名,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中。
供养庞大的军队和官员是极大的财政负担,仅军队一项就在财政收入的60%以上。
算上养官,养宗氏贵族以及送给辽国西夏的岁币,如今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冗费问题凸显在数据上,纵向来看,宋朝的财政收入是唐朝的数倍。
横向来看宋朝的财政收入是当时世界第一,
宋朝的人口并不比盛唐多,田地数量甚至更少,为什么财政收入比盛唐多的多?因为宋朝的赋税更重,因为只有收更多的税才能勉强支撑国家的运行。
文人诗中宋朝的繁荣,士大夫优雅富足的文化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底层百姓的悲惨血汗血泪换来的。
仔细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宋朝经济文化繁荣仅限于士大夫和豪族阶层,与底层的百姓无关。
负担不断加重的百姓,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老弱皆有的兵源体系。
是目前范仲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那么范仲淹的十项政策能够彻底解决宋朝的问题吗?答案是:不能。
范仲淹也知道自己的改革不能彻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范仲淹更知道改革势必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往往决定改革是否推行下去。以及能否好好的执行下去的又是既得利益者本身。
改革从一开始,范仲淹也只能先进行和风细雨的变化,对国家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改进,以点呈线进而带面,逐步全面推行才为上策。
即使是铁血改革家商鞅,在刚开始的十年也是温和型的推进,十年后才开始大刀阔斧的前进。
必须要循序渐进,因为改革往往牵扯到多方面的利益,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所以不能操之过急。要分清轻重缓急,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
商鞅变法20年中,前十年也只是一些普通政策的调整。十年后才逐渐深入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土地制度进行变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改革若不分轻重,不讲次序,看似雷厉风行,疾风骤雨,实则因为过激的速度而激化与反对派,顽固派的矛盾,使改革难以成功。
“先实行第七件事。”皇帝赵贞看完之后,轻松说道。
说完,皇帝赵贞舒服地靠在椅背上。
范仲淹却心头一震,他也觉得修武备是当务之急,边境问题日益紧迫。
而且第七件事修武备,损害当权者的利益最小,应该是其中最容易进行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