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七律·赞<以周易哲学深度解析<西游记>第 71 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

周易哲学蕴妙深,西游故事展奇珍。

孙行者智降怪犼,观音菩萨伏妖王。

阴阳调和道常在,变化无穷法自然。

经典传承千古颂,中华文化绽光芒。

一、《以周易哲学深度解析<西游记>第 71 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

《西游记》第 71 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是一个充满奇幻与智慧的篇章。在这一回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更能从中窥探到周易哲学的深邃意蕴。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以其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洞察,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一回中,周易哲学的诸多元素如阴阳、五行、变化等,都在故事的发展中得以巧妙体现。

首先,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本回中孙悟空与怪犼、观音与妖王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正体现了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孙悟空代表着阳刚、勇敢和智慧,而怪犼则象征着阴邪、狡诈和强大。两者之间的较量,正是阴阳力量的碰撞与抗衡。而观音的出现,则代表着阴中的阳,她以慈悲为怀,却又拥有降服妖王的强大力量,体现了阴阳的和谐与统一。

五行学说在本回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变化万千,正体现了金的锐利和变化性;怪犼的神通广大,与土的厚重和稳固性不无关系;而观音菩萨以慈悲之水感化众生,又蕴含着水的柔韧与滋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故事中,五行的力量相互制约,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展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变化,是周易哲学的核心之一。在本回中,孙悟空不断变化自己的身份和策略,以应对怪犼的挑战;怪犼也不甘示弱,施展各种神通进行反击。这种变化的过程,正是周易哲学中“易”的体现。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适应变化,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观音菩萨的出现,更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局面,展现了变化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

此外,周易哲学还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在本回中,孙悟空与怪犼的斗争看似激烈,但最终还是在观音菩萨的调解下达成了平衡。这种平衡并非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的一种和谐状态。只有保持平衡与和谐,世界才能稳定发展,万物才能共生共荣。

同时,本回中也蕴含着周易哲学对人性的思考。孙悟空的勇敢、智慧和坚持,怪犼的贪婪、狡诈和狂妄,观音菩萨的慈悲、宽容和智慧,这些都是人性的不同表现。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故事的结尾,妖王被降服,正义得以伸张。这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战斗的胜利,更是周易哲学中“道”的胜利。道,即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它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在这场斗争中,孙悟空等人遵循着道的指引,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邪恶,维护了正义。

总的来说,“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这一回,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周易哲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这一回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易哲学的思想和理念,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感悟。它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遵循周易哲学的智慧,保持勇敢、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在周易哲学的视角下,《西游记》第 71 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老哲学的魅力和力量。它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宝贵财富。

二、以《西游记》第71回故事为例,阐述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唐僧师徒离开朱紫国后,继续西行。他们来到了一座山前,山上有一座道观,名为黄花观。观主是个道士,名叫百眼魔君,他有一千只眼睛,能放出金光,十分厉害。

唐僧师徒进入道观后,百眼魔君对他们殷勤款待。但孙悟空发现,这道士虽然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却暗藏杀机。他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让唐僧师徒坐在圈内,说这样可以保护他们。然后,他变成一只苍蝇,飞出去查看情况。

孙悟空发现,百眼魔君正在和他的七个师妹商量,要用毒茶害死唐僧师徒。孙悟空立刻飞回圈内,告诉唐僧师徒要小心。唐僧吓得脸色苍白,孙悟空却笑着说:“师父别怕,有我在,他们伤不了我们。”

孙悟空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变成一个小虫子,飞进了百眼魔君的茶杯里。百眼魔君喝下毒茶后,立刻觉得肚子疼,他知道自己中毒了,就想用法术杀死孙悟空。但孙悟空已经回到了唐僧身边,他拿出金箍棒,一棒打在了百眼魔君的头上,把他打死了。

孙悟空打死百眼魔君后,又把他的七个师妹也都打死了。然后,他带着唐僧师徒离开了黄花观,继续西行。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西游记》第 71 回故事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一些区别:

1. 对待生死的态度:道家思想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过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过分执着于生死。在故事中,孙悟空并不害怕百眼魔君的毒茶和法术,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唐僧师徒的安全。他也不害怕死亡,他认为死亡只是另一种存在的形式。而儒家思想则强调“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人应该先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再考虑死亡的问题。

2. 对待欲望的态度:道家思想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应该减少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在故事中,孙悟空并不贪图百眼魔君的财宝和权力,他只是为了保护唐僧师徒的安全而与他战斗。他也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和本性。而儒家思想则强调“克己复礼”,认为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礼仪。

3. 对待社会的态度:道家思想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不应该过分干预社会的事务。在故事中,孙悟空并没有试图改变百眼魔君的道观和他的师妹们的生活方式,他只是为了保护唐僧师徒的安全而与他们战斗。他也不关心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他只关心自己和唐僧师徒的利益。而儒家思想则强调“天下为公”,认为人应该关心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对待生死、欲望和社会的态度上存在着一些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西游记第71回原文与白话文

原文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像伏妖王

色即空兮自古,空言是色如然。人能悟彻色空禅,何用丹砂炮炼?德行全修休懈,工夫苦用熬煎。有时行满去朝天,永驻仙颜不变。

话说那赛太岁紧关了前后门户,搜寻行者,直嚷到黄昏时分,不见踪迹。坐在那剥皮亭上,点聚群妖,发号施令,都教各门上提铃喝号,击鼓敲梆,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原来孙大圣变做个痴苍蝇,钉在门旁。见前面防备甚紧,他即抖开翅,飞入后宫门首看处,见金圣娘娘伏在御案上,清清滴泪,隐隐声悲。行者飞进门去,轻轻的落在他那乌云散髻之上,听他哭的甚么。少顷间,那娘娘忽失声道:“主公呵,我和你前生烧了断头香,今世遭逢泼怪王。拆凤三年何日会?分鸳两处致悲伤。差来长老才通信,惊散佳姻一命亡。只为金铃难解识,相思又比旧时狂。”

行者闻言,即移身到他耳根后,悄悄的叫道:“圣宫娘娘,你休恐惧。我还是你国差来的神僧孙长老,未曾伤命。只因自家性急,近妆台偷了金铃。你与妖王吃酒之时,我却脱身出了前亭,忍不住打开看看。不期扯动塞口的绵花,那铃响一声,迸出烟火。我就慌了手脚,把金铃丢了,现出原身,使铁棒,苦战不出,恐遭毒手,故变作一个苍蝇儿,钉在门枢上,躲到如今。那妖王愈加严紧,不肯开门。你可再以夫妻之礼,哄他进来安寝,我好脱身行事,别作区处救你也。”娘娘一闻此言,战兢兢发似神揪,虚怯怯心如杵筑,泪汪汪的道:“你如今是人是鬼?”行者道:“我也不是人,我也不是鬼,如今变作个苍蝇儿在此。你休怕,快去请那妖王也。”娘娘不信,泪滴滴悄语低声道:“你莫魇寐我。”行者道:“我岂敢魇寐你!你若不信,张开手,等我跳下来你看。”那娘娘真个把左手开张,行者轻轻飞下,落在他玉掌之间,好便似:菡萏蕊头钉黑豆,牡丹花上歇游蜂。绣球心里葡萄落,百合枝边黑点浓。金圣宫高擎玉掌,叫声:“神僧。”行者嘤嘤的应道:“我是神僧变的。”那娘娘方才信了,悄悄的道:“我去请那妖王来时,你却怎生行事?”行者道:“古人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又云:‘破除万事无过酒。’酒之为用多端,你只以饮酒为上。你将那贴身的侍婢唤一个进来,指与我看,我就变作他的模样,在旁边伏侍,却好下手。”

那娘娘真个依言,即叫:“春娇何在?”那屏风后转出一个玉面狐狸来,跪下道:“娘娘唤春娇,有何使令?”娘娘道:“你去叫他们来点纱灯,焚脑麝,扶我上前庭,请大王安寝也。”那春娇即转前面,叫了七八个怪鹿妖狐,打着两对灯笼,一对提炉,摆列左右。娘娘欠身叉手,那大圣早已飞去。好行者,展开翅,径飞到那玉面狐狸头上,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个瞌睡虫,轻轻的放在他脸上。原来瞌睡虫到了人脸上,往鼻孔里爬,爬进孔中即瞌睡了。那春娇果然渐觉困倦,立不住脚,摇桩打盹,即忙寻着原睡处,丢倒头,只管呼呼的睡去。行者跳下来,摇身一变,变做那春娇一般模样,转屏风与众同立不题。

却说那金圣宫娘娘往前正走,有小妖看见,即报赛太岁道:“大王,娘娘来了。”那妖王急出剥皮亭外迎迓。娘娘道:“大王,今烟火既息,贼已无踪,深夜之际,特请大王安置。”那怪满心欢喜道:“娘娘珍重。却才那贼乃是孙悟空。他败了我先锋,打杀我小校,变化进来,哄了我们。我们这般搜简,他却渺无踪迹,故此心上不安。”娘娘道:“那厮想是走脱了,大王放心勿虑,且自安寝去也。”妖精见娘娘侍立敬请,不敢坚辞,只得分付群妖,各要小心火烛,谨防盗贼,遂与娘娘径往后宫。行者假变春娇,从两班侍婢引入。

娘娘叫:“安排酒来,与大王解劳。”妖王笑道:“正是,正是,快将酒来,我与娘娘压惊。”假春娇即同众怪铺排了果品,整顿些腥肉,调开桌椅。那娘娘擎杯,这妖王也以一杯奉上,二人穿换了酒杯。假春娇在旁,执着酒壶道:“大王与娘娘今夜才递交杯盏,请各饮干,穿个双喜杯儿。”真个又各斟上,又饮干了。假春娇又道:“大王娘娘喜会,众侍婢会唱的供唱,善舞的起舞来耶!”说未毕,只听得一派歌声,齐调音律,唱的唱,舞的舞。他两个又饮了许多。娘娘叫住了歌舞,众侍婢分班出屏风外摆列,惟有假春娇执壶,上下奉酒。娘娘与那妖王专说得是夫妻之话。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软筋麻,只是没福,不得沾身。可怜!真是猫咬尿胞空欢喜。

叙了一会,笑了一会,娘娘问道:“大王,宝贝不曾伤损么?”妖王道:“这宝贝乃先天抟铸之物,如何得损!只是被那贼扯开塞口之绵,烧了豹皮包袱也。”娘娘说:“怎生收拾?”妖王道:“不用收拾,我带在腰间哩。”假春娇闻得此言,即拔下毫毛一把,嚼得粉碎,轻轻挨近妖王,将那毫毛放在他身上,吹了三口仙气,暗暗的叫:“变!”那些毫毛即变做三样恶物,乃虱子、虼蚤、臭虫,攻入妖王身内,挨着皮肤乱咬。那妖王燥痒难禁,伸手入怀,揣摸揉痒,用指头捏出几个虱子来,拿近灯前观看。娘娘见了含忖,道:“大王,想是衬衣了,久不曾浆洗,故生此物耳。”妖王惭愧道:“我从来不生此物,可可的今宵出丑。”娘娘笑道:“大王何为出丑?常言道‘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哩。且脱下衣服来,等我替你捉捉。”妖王真个解带脱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