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夜色如墨。亚里斯·帕帕多普洛斯站在家族别墅三楼的书房里,望着窗外闪烁的爱琴海。他高挑的身影被水晶吊灯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深邃的碧眼中倒映着远方的星光。二十八岁的他,继承了希腊人特有的古铜色肌肤和棱角分明的轮廓,一头微卷的褐发略显凌乱,彰显着内心的不安。
亚里斯手中紧握着那封来自远方的信。纸张已经被他捏得起了褶皱。信纸上整齐的钢笔字迹透着几分生疏,与记忆中那个在图书馆里写下优美诗句的女孩判若两人:
“亲爱的亚里斯: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我已经答应了另一个人的追求。他和我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彼此更加理解。
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段时间,我经常想起你父亲说过的话:有些差距是永远无法跨越的。我们都太过天真,以为爱情可以战胜一切。但现实告诉我们,有些路,注定要各自走下去......“
窗外,爱琴海的晚风裹挟着桂花的香气涌入,那曾经是他最爱的气息。但此刻,他只觉得格外寂寞。风中少了那抹熟悉的茉莉花香,那是记忆中她总爱佩戴的花朵,清淡素雅,如她的人一般。
“亚里斯少爷,“年迈的管家斯特凡诺普洛斯轻轻叩响雕花橡木门,声音里带着几分担忧,“科洛索斯先生来电话,询问您对联姻一事考虑得如何了?“
亚里斯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信纸边缘,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我身体不适。“声音里的疲惫和苦涩让老管家心头一紧。
斯特凡诺普洛斯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轻轻带上雕花橡木门。书房里只剩下亚里斯一个人,和那封令他心碎的信。水晶吊灯的光芒在他英俊的脸上投下阴影,掩盖了他眼中的痛楚。
与此同时的上海,江丽丽站在街道拐角处的邮政收发室门口。六十年代初的上海街头,自行车铃声叮当,路边的梧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她身着一件藏青色的确良旗袍,外罩一件素色毛衣,长发用一根木簪简单挽起,清秀的面容上还带着些许倦意。
墙上的木制信箱整齐排列,每一个都承载着或喜或忧的讯息。她的目光停留在那个熟悉的格子上,想起半个月前,那封被泪水打湿又晾干的信,已经随着邮差的永久牌自行车消失在街角。当信寄出的那一刻,她和亚里斯的故事就画上了句点。
“小江同志,“收发室的老吴叔递给她一杯冒着热气的茉莉花茶,“你已经在这里站了一个小时了。“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心疼。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他见过太多被命运捉弄的年轻人。
江丽丽抿着有些发白的嘴唇,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谢谢吴叔。“她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让她略显苍白的手指重新有了些血色。
“那个外国青年,“老吴叔摸着花白的胡子,欲言又止,“是个好人。可是丽丽啊,有时候,好人未必能在一起。这个年头......“
未尽的话语在空气中凝结,泪水再次模糊了江丽丽的视线。是啊,他们都是好人。亚里斯为了家族的责任,她为了成全他的前程。可正是因为彼此都是好人,这份感情才显得更加痛彻心扉。
她想起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下午,在图书馆里,她正在整理一批古籍,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个带着异国口音的声音:“请问,这本《红楼梦》英译本在哪里?“回头望去,那双碧绿的眼睛里满是真诚的求知欲,瞬间击中了她的心房。
回到图书馆,陈主任递给她一份报纸:“你看看这个。“
那是一份英文的《泰晤士报》,配着帕帕多普洛斯家族和科洛索斯家族的合影。照片上,科洛索斯家的小姐海伦娜端庄优雅,一袭白色晚礼服衬托出她高贵的气质,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名门闺秀。而亚里斯站在角落,西装革履,面无表情,那双她熟悉的眼睛里布满阴霾,仿佛失去了所有光彩。
陈主任轻声说:“丽丽,也许这样对大家都好。现在这个形势......“
江丽丽把报纸轻轻放回桌上。那些曾经一起规划的未来,那些在外滩散步时憧憬的点点滴滴,都将随风散去。此刻的她,多想冲到亚里斯面前,告诉他信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谎言。那个所谓的“新恋人“根本不存在,她的心里永远只有他一个人。
但她不能。
帕帕多普洛斯先生的话还回响在耳边:“这不仅关系到亚里斯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丽丽,你应该明白,在当前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个希腊航运世家的继承人,不能和一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