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的话……您是说要再增加一部作品吗?”
“是的,就是这样。”
韩率平静地这样说道。
但出乎意料的是,本特利的脸色却显得犹豫不决。
怎么回事?如果月刊让出版社感到负担过重,多写一部作品反而更好吧?
韩率这样问道,本特利点点头说道:
“当然,如果您也能为月刊杂志投稿的话,我们求之不得。现在订阅《圣殿酒吧》的读者,老实说大部分都是您的粉丝,如果您努力一下的话,流失到周刊的粉丝也会回流过来吧。”
“可是为什么您表情这么不高兴呢?”
“那是因为,《彼得·潘》虽然人气正盛,但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我认为,在它作为一种类型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之前……”
啊,原来是担心这个啊?
休刊。
“我绝对不是说要冷落《彼得·潘》。”
韩率断然摇头。
“我疯了吗?仅仅三卷就卖得这么好的连载小说,我会马虎对待吗?”
韩率已经到了写不到8卷就感觉小说没写完的地步了。
而且。
“您也知道,我的手速比较快吧。”
“是的。”
“所以趁着有空……我就写了下一部作品。”
韩率一边说着,一边递出了这次第3卷的写作过程中同时完成的下一部作品的第一卷和后续剧情梗概的计划笔记。
本特利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来他相当吃惊。
“不,这到底是什么时候……”
“哈哈,这点小事。”
老实说,确实有点勉强,但这没必要说出来。
韩率微微一笑,看着本特利翻阅稿件。
新稿的名字是《文森特·比利尔斯》。
在目睹生机勃勃的19世纪伦敦时产生的灵感而创作的作品。
《彼得·潘》是给孩子们看的,这次韩率稍微提高了目标年龄段。
这个时代是19世纪末,而在这个时代,面向成人的类型文学无疑是……
“这是……复仇剧吧?”
“以《基督山伯爵》为原型创作的。”
韩率毫不犹豫地说。
当然,也参考了大仲马的一些内容,所以不算完全是谎话。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文森特,原本是东区码头工出身,连名字都没有,只被称为文森特。
文森特认为这样活不下去,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成为了律师,甚至在虚构的公爵家族“比利尔斯公爵家”担任专职会计兼行政人员,取得了成功。
但在比利尔斯家,文森特被栽赃税务欺诈、秘密资金、走私等问题,并被杀害……就这样被抛弃的文森特,闭上眼睛发誓复仇。
结果就是。
以为自己死了的文森特睁开眼睛,却发现自己变成了比利尔斯家抛弃的小儿子,文森特·比利尔斯!
之后,文森特利用自己所知道的比利尔斯家的腐败和恶行,以及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夺走了杀害自己的人最珍视的钱财、名誉,以及家族本身。
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复仇剧。
准确地说,是融合了复仇剧元素的,在网络小说界流行的形式,可以说是“重生逆袭文”。
这种类型的根本卖点是身份提升欲望的替代满足,以及对无能且不道德,却拥有不合理权力的既得利益阶层的痛快报复。
因此,身份提升越不可能,就越畅销;既得利益阶层越无能,就越爽快。
在即使通过努力也能实现身份提升的某国,这种类型也卖得非常好。
那么,在比某国更难实现身份提升,既得利益阶层也更无能的大英帝国呢?
下层阶级认定自己一生的局限性,连语言都将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区分开的社会。
最重要的是,像温斯顿·加里波利·丘吉尔这样无能的贵族后代趾高气扬的等级社会,反应会如何呢?
韩率敢肯定,这种替代满足的程度不会小。
当然……
“作家先生……这很危险。”
但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韩率轻笑一声,看着本特利。
“很激进吗?”
“那当然!虽然现在写实小说流行,社会批判小说也很受欢迎,但这也太过分了!搞不好……”
“本特利先生。”
韩率打断他的话,然后问道:
“现在先把这些琐碎的事情放在一边。”
“琐碎的事情?”
“所以……有趣吗?不好玩吗?”
本特利像吞了蜜一样闭上了嘴。
他似乎想开口说话,但他的意愿并没有实现。
眼睛布满了血丝,鼻孔张开,一看就知道是憋不住的样子。
也就是说。
他无法反驳韩率的话。
“一定很有趣吧?”
“……哼,作家先生,您是魔鬼。”
“没关系,没关系,我都理解。”
韩率咯咯笑着说道。
“别担心,我保证,不会像本特利先生想的那样出什么大问题。”
“可是……”
“批判既得利益阶层嘛,在这个时代很常见吧?”
韩率若无其事地说。
虽然前面说得好像很了不起,但这个时代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旧时代的价值观……例如血统或宗教的地位开始被金钱所取代。
资产阶级的崛起,王权的衰落,真正意义上可以看到黄金至上主义的端倪的时代。
就拿韩率所在的英国来说也是如此,《苔丝》中基督教的待遇如此悲惨,并非偶然。
贵族也差不多,《小公主》中因为没钱而瞬间就被当成乞丐对待的主角,贵族角色表现得更坏,这正意味着血统价值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强大的力量。
也就是说,虽然看起来很激进,但并没有包含多么惊人的思想。
韩率只是追求文学的趣味,并增加了一点小小的复仇心理。
在《基督山伯爵》中也有找到宝藏就变成贵族的桥段啊?
“所以本特利先生,请您只考虑这一点。”
韩率低声对本特利说道。
“有趣与否,还有……是否畅销。”
“作家先生……”
“怎么样?这本书,有趣吗?会畅销吗?”
“……说实话。”
然后,本特利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却出奇地平静地说:
“从我们的立场来看,您专注于《彼得·潘》更稳妥。”
“是的,我理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