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那三利又是啥呢?贾让笑着说:“要是有了这些渠水来灌溉,那就像是给土地施了魔法一样。那些盐碱啊,就会沉下去,水里的淤泥还能给土地当肥料呢。这土地肥沃了,种上禾麦,再种上水稻,那产量可高啦,比高产田还能多收五倍呢,就算是低产田,也能多收十倍。这第二利啊,就是对漕运有好处。漕运的船只在这些渠里走,就方便多啦,就像走在专门为它们修的大道上一样。第三利就是老百姓都能参与到这个工程里来,因为修好之后他们自己能受益啊,大家都有积极性,这可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好办法,能让咱们过上好几百年的安稳日子呢。”

要实施这个中策,那也是个大工程。各地的工匠都被召集来了,有会凿石头的,有会修堤坝的,有会造水闸的。他们在冀州的土地上忙得热火朝天。你看那个凿石头的工匠,拿着大锤子,“叮叮当当” 地敲着,石头的碎屑乱飞。修堤坝的工人呢,就像砌墙一样,把一块块大石头垒起来,再用泥土填缝,把堤坝修得结结实实的。造水闸的工匠就更精细了,他们得计算好水闸的大小、开合的角度,就像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

老百姓们也都来帮忙啦,他们有的拿着小铲子,有的挑着担子,往工地上运土、运石头。有个小伙子一边干活一边说:“这要是修好了,以后咱们就不怕黄河水啦,还能有水浇地,真是太好了。” 大家都干劲十足,盼着这个水利工程能早点修好。

最后就是下策啦。贾让说起下策的时候,一脸无奈。他说:“要是咱们不采取上策和中策,只是在原来那又窄又弯的河道上修修补补,把低的地方填高,把薄的地方加厚,这可就麻烦啦。” 这种修修补补就像是给一个破了很多洞的衣服打补丁一样,洞太多了,根本补不过来。

贾让分析说:“这样干啊,花费可大了,而且没完没了。今天这里决口了,修好了;明天那里又坏了,又得修。而且啊,几种危害都搅和在一起了,这黄河水患根本就解决不了。就像一个生病的人,只是吃点止痛药,不根治,病永远也好不了。”

你看那些修河堤的士兵和百姓,他们可辛苦了。大太阳晒着,他们得扛着重重的沙袋往河堤上跑,把沙袋扔到有缺口的地方。有时候刚修好的地方,一场小雨下来,河水一涨,又被冲坏了。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可这水患还是越来越严重,就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样。

在朝廷里,对于贾让的这三策也是议论纷纷。有的大臣支持上策,觉得虽然工程大,但能一劳永逸。有的大臣觉得中策比较稳妥,既解决了水患,又能让百姓受益。可也有一些保守的大臣反对,他们觉得这太冒险了,万一搞不好,罪责可就大了。他们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就像一群吵架的小孩子一样。

汉哀帝也很为难,他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里想着:“这黄河水患得赶紧解决啊,可到底该用哪一策呢?” 他看着贾让,问:“贾爱卿,你觉得哪一策最好呢?” 贾让回答说:“陛下,上策虽然工程浩大,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国家和百姓最有利的。中策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患,还能发展农业。下策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啊。”

可是,最终朝廷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采纳上策,中策也没有完全实施,只是采取了一些类似下策的修补措施。结果呢,黄河水患还是时不时地来捣乱,沿岸的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过,贾让治理黄河的这三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的水利专家们在研究治理黄河的时候,都会提到贾让的这三策,觉得这里面充满了智慧。要是当时朝廷能有更大的魄力,采纳上策或者好好实施中策,说不定黄河的历史就要改写啦,沿岸的老百姓也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这就像一个没有完成的梦想,一直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感叹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依然奔腾不息,它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贾让的名字也和黄河治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后人在治理其他河流的时候,也从贾让的三策中汲取经验,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水方法,让河流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灾难的源头。在民间,还有一些说书人把贾让治理黄河的故事编成段子,讲给大家听。那些听书的老百姓们,一边听一边感慨:“要是贾让大人的办法能实现就好了,咱们就不用怕黄河水啦。” 这个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照亮了人们对治水之路的探索。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