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繁华热闹的年代,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汴京城,一系列离奇诡异的案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近日,包拯接到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报案,而这起案件的关键人物竟是一位在汴京城里也算小有名气的媒婆。
这位媒婆唤作刘三娘,她凭借着能说会道的巧嘴和善于牵线搭桥的本领,在汴京城里积累了一定的声誉。
然而,就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她却被人发现昏迷不醒地躺在街头,随身所携带的财物也被洗劫一空。
包拯听闻此事,当即带着足智多谋的公孙策、武艺高强的展昭等一众得力助手,急匆匆地来到了刘三娘的家中。
刘三娘的家人悲痛欲绝,涕泪横流地哭诉道:“包大人啊,我们家三娘平日里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不知是哪里得罪了歹人,竟遭此飞来横祸。”
包拯神情严肃,目光如炬,问道:“她昏迷之前,可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或者表现?”
家人满脸愁容,不住地摇头道:“并无任何异常之处,只是像往常一样出门去给人说媒,谁能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啊。”
展昭在一旁眉头紧皱,说道:“大人,依属下之见,会不会是在说媒的过程中与人产生了仇怨,从而遭此劫难?”
包拯微微点头,若有所思道:“不无这种可能,先从她最近说媒的人家开始逐一排查。”
于是,包拯等人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细致的调查。
他们首先来到了李家,李家公子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而这桩婚事正是刘三娘不辞辛劳地从中牵线促成的。
包拯开门见山,问道:“李公子,对于刘三娘遭遇的这桩祸事,你可曾有所耳闻或者知晓其中的隐情?”
李公子满脸惊愕,急忙摇头道:“包大人,此事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啊。”
公孙策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李公子的神色变化,却并未发现任何可疑的端倪。
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王家。王家小姐也是经由刘三娘的巧嘴说媒,许配给了如意郎君。
包拯向王家说明了来意之后,王家小姐的父亲赶忙拱手说道:“包大人,小女的婚事已然尘埃落定,我们与刘三娘自此再无过多瓜葛,又怎会去加害于她呢。”
包拯双眉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起案件似乎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就在众人感到一筹莫展之时,展昭突然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
在刘三娘的房间里,竟然有一块明显不属于她的玉佩。
包拯拿起玉佩,仔仔细细地端详起来,缓缓说道:“此玉佩做工精巧细腻,定非寻常人家所能拥有。”
包拯当即吩咐展昭:“展昭,你速速拿着这块玉佩去城中的玉器店打听打听,看能否查出这玉佩的来历。”
展昭领命之后,快马加鞭地出发了。经过一番不辞辛劳的周折,终于在一家名为“珍宝阁”的玉器店里查到了关键线索。
展昭匆匆回禀包拯:“大人,经过属下的一番查探,这玉佩乃是城中富商赵老爷府上之物。”
包拯眼睛顿时一亮,果断说道:“走,即刻前往赵府。”
众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赵府,赵老爷听闻包拯亲自前来,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出来迎接。
包拯单刀直入地问道:“赵老爷,这块玉佩可是你府上的物件?”
赵老爷抬眼瞧了瞧玉佩,点头应道:“确是我府上之物,不知包大人此问究竟是何意?”
包拯神色庄重,说道:“这玉佩在刘三娘的房间中被发现,而刘三娘近日遭人袭击昏迷不醒,赵老爷可晓得其中的关联?”
赵老爷一听,神色顿时变得慌张起来,说话也变得支支吾吾:“包大人,这……这我着实不知晓啊。”
包拯见他言辞闪烁,目光躲闪,心中已然有了几分猜测:“赵老爷,若不如实招来,休怪本府执法无情。”
赵老爷额头上冷汗直冒,终于吐露了实情:“包大人,实不相瞒,这刘三娘给小女说的亲事,我原本是坚决不同意的,可小女执意要嫁。我一时怒上心头,气不过,便派人去吓唬吓唬那刘三娘,谁能想到竟会弄出这般严重的后果。”
包拯怒目圆睁,大声喝道:“你这糊涂之人,为了这点家事,险些害人性命,可知罪否?”
赵老爷双腿一软,连忙跪地求饶:“包大人,下官知罪,求大人从轻发落,下官日后定当改过自新。”
包拯面色严峻,义正词严地说道:“赵老爷,你虽无心伤人,但行事如此鲁莽冲动,险些酿成大祸。念你能够主动认罪,罚你白银千两,用以赔偿刘三娘的医药费用和精神损失。同时,你需当面向刘三娘赔罪,日后切不可再如此冲动行事。”
案件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包拯等人离开了赵府。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打道回府之时,又有一人神色匆匆地赶来报案。
包拯等人将目光投向那匆匆赶来报案之人,只见他面容失色,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包大人,不好了,城中又出天大的大事了!”
包拯赶忙安抚道:“莫要着急,缓缓道来,究竟是何种事情?”
那人深吸一口气,说道:“西街的王掌柜被人发现惨死于自家店铺里,那死状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包拯听闻,眉头紧紧皱起,严肃地说道:“即刻速速带我等前去查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