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扶苏始终密切关注着天幕之上所呈现出的种种过往事迹,并由此深入了解到分封制所引发的诸多严重后果。通过此番观察与思考,他不仅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就连自身观念亦随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如今的扶苏,兴许仍残留着些许执拗,但在某些方面,随着逐渐深入地接触与了解,他开始意识到从前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未必全然正确。犹记得上次父皇所言,他如此执着坚持的种种到底是为了何人?是仅仅为了自身,亦或是为了整个大秦的黎民苍生呢?

扶苏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反复拷问着自己的内心。当他凝视着天幕之上所讲述的故事以及天幕之下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大秦子民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心中所渴求的不过是些简简单单的事物罢了——能填饱肚子、穿暖衣裳,过上衣食无虞的安稳日子便是他们最大的幸福所在。他们渴望远离战火硝烟,期盼家中的孩童、丈夫、父亲们无需背井离乡奔赴战场后便从此杳无音讯,再难相见。

秦始皇静静地聆听着扶苏的这番肺腑之言,其面容虽未流露出明显的表情变化,但实际上,这位雄踞天下的帝王对于扶苏现今的转变已然感到颇为欣慰。此时的扶苏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身为一名当权者,其所肩负的责任绝非仅限于某一方面,而是要兼顾各方利益,权衡利弊得失,方能治理好这偌大的帝国。

“扶苏,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施行分封制,置于彼时那样的环境之下,实则情有可原呐!”秦始皇微微眯起双眸,仿佛穿越时空望见了那时大明所处的局势,身为当权者的他尽管对此并不认同,但也难以否定朱元璋如此决策,实乃出于为朝廷构筑一道坚实屏障的考量。

扶苏面露疑惑之色,轻声问道:“父皇……儿臣实在不解,如今咱们已然明了分封藩王之事实属不妥,可您为何又言其情有可原呢?”此刻的扶苏,目光紧紧盯着秦始皇,期待能从父亲口中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秦始皇深吸一口气,缓声道:“扶苏,你且想想,那大明疆域何其辽阔,再加上据天幕所言,此江山乃是从异族手中奋力夺回的。而那些蒙元之人,依旧于草原之上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你难道不曾留意到吗?朱元璋将除了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之人外的几个关键藩王,皆部署在了与蒙元势力接壤的前沿地带。”说到此处,秦始皇不禁轻皱眉头,似是在惋惜着什么。

稍作停顿后,他接着说道:“朕正是洞察到此等情形,方才能理解朱元璋此举背后的深意。只可惜啊,他的后继之君未能承袭这份聪慧,以致最终酿成祸端。”话语间,秦始皇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情。

“朱元璋所谋划的应当是以这些藩王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其目的在于对那些异族之人实施严密的监视与强力的压制。如此一来,一旦有异族异动,朝廷便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报并迅速作出应对举措。即便其中某一藩地不幸失手沦陷,但以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府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言,前方仍有数道藩王势力可充当坚实的屏障,从而赋予朝廷充裕的时间来调度兵力、派遣将领。难道你未曾留意到吗?朱元璋对于这些藩王的兵权把控甚严,唯有在战争爆发之际,他们方可掌控军队;然而当战事平息,无仗可打时,这些军权则尽数收归朝廷所有。相较之下,大汉时期的藩王权力要大得多,他们不仅拥有更多自主掌控的军权,且在钱粮等方面也享有较大自主权。此外,就连藩王封地内的大小官员任免,皆由朝廷统一调配派遣。而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却有如此种种限制,无疑给这些藩王加上了数重难以挣脱的枷锁。”秦始皇面色如常的缓缓说道。

“父皇说的这些,儿臣已现在有了了解,只可惜那朱允炆未能洞悉此中的深意,反倒手段狠辣,急于削藩。他未曾料到自己最终竟会落得个兵败失位的下场。”扶苏听完这番话后,深表认同地点点头,接着感慨地回应道。

“但是这里面这个朱允炆,扶苏你有什么想法?”秦始皇看着扶苏,让她自己想明白,为什么这个朱允炆会失败。

“朱允炆,实在是太过心急了!儿臣看朝堂之上,武将稀缺,而他身旁的那些谋士文臣们呢,也并非是真正称职的臣子呀。”扶苏微微皱起眉头,缓缓地说道。

“扶苏啊,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呐!想那朱允炆,当初如此急切地想要削藩,这第一步便已然走错啦。要知道,他最终的目标,亦或是重中之重的目标,便是那朱棣无疑。然而,他却犯下大错,一招不慎,打草惊蛇。竟然将最为强大凶悍的朱棣留到了最后一个去对付,这岂不是自寻死路?反倒给予了朱棣充足的时间与机会来积蓄力量、奋起反抗。更为关键的是,这朱允炆严重低估了朱棣的能耐啊!且看那天幕之上所呈现的种种信息,原来在他所处之地,竟有好些将领都曾在朱棣麾下效命,彼此之间自然存有一份情谊。如此一来,可不就成了朱棣势力得以迅速扩张的绝佳契机嘛。原本,这朱允炆应当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一方,但到头来,却终究还是让朱棣凭借最初区区八百侍卫便获得了成功。扶苏啊,你不妨仔细思量一番,一边是颇具实力的藩王,另一边则是如朱允炆这般的皇帝,那么,这种分封制度究竟还有何意义可言呢?”秦始皇双手背于身后,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反问着扶苏。

“儿臣已然明悟其中深意,即便当下分封藩王,以我们这一代人之间尚存情分与血缘之维系,或可避免此类事端发生。然而,待到后世子孙之时,则情形迥异。于彼等而言,与生俱来便已与朝廷之利益渐生背离。倘若朝廷之君主乃是贤明且具卓越才能者,兴许此天下尚能维持风平浪静之态;然若遇平庸之主,而藩王一方既有能耐又怀勃勃野心,那往昔春秋战国之乱局必将再度上演,致使其后如周天子般徒有虚名而无权柄。”扶苏侃侃而谈,将这番有关分封之后可能引发之事一一道出,而此皆源自他近些时日从天幕之上所见关于后来大汉分封后所衍生诸事。不仅如此,扶苏还曾详查前朝诸多古籍,初始之际,对其中所述实难置信,但古籍所载与数百年来实际所发生之事相互印证,令人一目了然:世事发展绝非能随心所欲、尽如其愿。

秦始皇凝视着眼前变化巨大的扶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投向那神秘的天幕。这神奇天幕的降临,无疑给大秦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益处与机遇。

与此同时,汉武帝刘彻则对天幕上提及的大明朱允炆表现出极度的轻视。他实在难以理解,如此平庸之人怎会登上皇位?刘彻满怀疑惑地注视着朱元璋,心中暗自揣测这位开国之君的眼光为何如此之差。

作为大汉天子,刘彻对于分封藩王以及如何与之相处、处置等事务可谓了如指掌。然而,当他目睹后续关于朱棣的种种事迹时,内心深处对那些藩王的忌惮愈发强烈起来。但刘彻自信满满,坚信凭借自身的谋略和手段,绝不会重蹈朱允炆那般引火烧身、自毁长城的覆辙。

“大明的建文帝若没有明成祖力挽狂澜,恐怕真就二世而亡了,即便如此,也相差无几啊!”康熙望着天幕之上所展示的一切,如今的他对此已然心知肚明。尽管康熙对大明王朝并无多少好感,但对于朱棣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他仍不免心生钦佩之意。确实大明或许就只有永乐帝和洪武帝康熙才看的上。

“实际上,如果从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的视角来审视,明太祖永乐大帝朱棣发起的这场靖难之役也许有着充分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否则的话,大明王朝极有可能如秦、隋一般,仅仅历经两代便走向灭亡。

需知,当初朱元璋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朱允炆言道:“朕已将抵御北方胡虏这一重大责任交托于诸位藩王之手,如此一来,方可确保边境安稳无虞,从而为你留下一片宁静祥和的江山社稷。”然而,面对祖父的嘱托,朱允炆却反问道:“倘若胡虏无法安分守己,自然可以依靠诸王予以抵御。但要是诸王心怀不轨、蠢蠢欲动,那么又该由何人出面镇压呢?”闻得此言,朱元璋不禁陷入沉默之中,转而询问起朱允炆对此事究竟有何见解。只见朱允炆侃侃而谈道:“首先应以仁德感化他们,再用礼法加以约束;若此二者皆不见效,则应削减他们的封地;倘若依旧难以奏效,就应当更换藩王人选;若是情况发展到最为严重的地步,甚至需要兴兵讨伐。”不得不说,朱元璋听完这番言论后,亦觉得朱允炆所言甚是有理,实乃无可替代之良策。

只可惜,待朱允炆正式登基即位之后,其所采取的削藩之举却与他先前所述大相径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