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凌远和沈漫漫坐上了从海城飞往魔都的飞机。
凌远坐在靠窗的位置,沈漫漫坐在他的对面,手中翻着一本杂志,不时抬头看向凌远。
“昨晚休息得好吗?”凌云收回望向窗外的视线,看向沈漫漫。
“你说呢,我现在有点理解薇薇了。”沈漫漫白了他一眼:“你怎么用不完的精力,我现在都还有点困。”
““我不够温柔吗?下次记得求饶。”凌远笑了笑,“谁知道你这么犟,你再去卧室休息一下吧。”
沈漫漫点头,放下杂志,起身走向卧室套房。
凌远拿起桌上的一叠资料,封面上几个醒目的字:《华国商用航天政策与市场发展》。
他翻开文件,目光落在第一页的文字上:“华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商用航天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
为什么华国商用航天没发展起来?是政策不允许吗?
这个问题绝不简单。华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嫦娥探月工程,月背着陆让全球瞩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GPS的技术垄断;
长征系列火箭,屡屡突破载荷上限,发射成功率稳居全球前列。
技术基础毋庸置疑,但商用航天的发展却慢了半拍。
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去几十年间,华国的航天产业是高度国家化、垄断化的,所有资源和技术都集中在国有航天集团手里,而商业航天的概念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放开。
政策壁垒是过去的核心因素。
航天是战略产业,涉及国防安全,技术外溢的风险也高,早些年,民营资本根本不可能染指航天产业,哪怕有想法,也没有市场准入的可能。
直到2014年,政策逐渐松绑,国家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这才开启了商用航天的元年。
2015年,国家发改委将商业航天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道路就一片坦途。
资金门槛:航天项目动辄需要数十亿甚至百亿的投入。
技术壁垒:核心火箭发动机、卫星制造等技术依旧牢牢掌握在国企手中。
市场不成熟:商用航天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客户需求还未完全打开。
星瀚要做的,是抓住这个政策开放的窗口期,提前布局,凌远看了一眼资料,上面列举了一些小型商业航天公司。
这些小型商业航天公司刚起步,资金匮乏、技术受限,正是星瀚进入的契机。
他轻敲桌面,理清了思路。
政策对接:与国家航天局、发改委和工信部沟通,确保项目合规性和资质许可,拿下政策准入,尤其是国家航天局,政策窗口已经打开,但必须合法合规地进入。
收购整合:直接投资或收购几家有潜力的小型航天公司,成为控股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