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离开后,朱允炆独自坐在谨慎殿的龙椅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明白,第一步的裁军计划已经开始推进了,这一刀砍向武勋集团,对于现在的环境来说是最妥善的。
自从洪武朝蓝玉案之后,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骄兵悍将们,已然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现在徐辉祖能带头听话,剩下的那些武勋二代们,就翻不起什么花浪。
毕竟,军权这东西一定要掌握自己手中,如果连京营卫这点都控制不住,那他也不必再抱有任何豪言壮志。
只需静待四年后朱棣的兵临城下,洗净脖颈静待命运的裁决。
因此,朱允炆知道,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收心和强军。
收心,需要通过思想教育这个强有力的大棒来实现。
他思索着,或许可以从勋贵各家中,大量征召子弟,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政工干部。
这些子弟自幼在勋贵家中成长,深受家族熏陶,既了解军队的运作,又有着深厚的家族背景,他们的加入无疑会为军队注入新的活力。
至于强军,朱允炆已经有了清晰的思路。
他计划对基层以上的军官进行军校化培养,让他们接受更为系统、专业的军事教育,提升他们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
同时,他还要在军队中推广军官配政工的制度,让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确保军队的绝对忠诚。
当然,这只是开始,朱允炆的目光并未局限于京师大营,他的改革计划将覆盖整个天下的军队。
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拿下枪杆,确保朝廷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届时,无论如何改革,军队都会深思熟虑,高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再也不敢轻易反叛。
想到这里,朱允炆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拿起笔,开始编写教材,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回到五军都督府的徐辉祖,心中的喜悦如泉水般涌出,滋润了他那平日里严肃而僵硬的脸庞,使得万年不化的嘴角也微微上扬了几分。
他脚步轻快,神情舒畅,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为他的喜悦而变得明亮起来。
在返回的路上,他遇到衙内的小吏们,那些平日里对他敬畏有加的小吏们此刻见到他,都纷纷点头微笑,向他致意。
徐辉祖的表现,让五军都督府的这些小吏们战战兢兢,往日他们的这位都督大人不苟言笑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徐辉祖显然不知道衙门之中那些小吏的想法,他现在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
他暗自想到,自己这算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艰难,但他已经成功地跨了过去。
那个曾经在他心中怯懦、古板、刚愎的朱允炆,此刻仿佛已经变得完全不同,那份果断与魄力让他感到敬佩。
他不尽感叹,朱允炆不愧是老朱家的子孙,那份英勇与智慧,正是老朱家传承下来的血脉所赋予的。
此刻的他心中清楚,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他都会坚定地跟随皇帝的脚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即,他召来了右军都督徐增寿、左军都督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人,商议与朱允炆商定的事情。
当几人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惊讶得合不拢嘴,倒吸一口凉气。
曹国公李景隆气愤地指着徐辉祖说道:
“敢问大都督,为何不劝谏陛下?此事如果实行,怕是京城人心浮动。
再加上如今各地藩王,诸国使臣齐聚京城,到时候该如何是好?
魏国公,你糊涂啊!”他的声音充满了愤怒与不解,仿佛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