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式结束后,王宏伟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要和各地的片商进行非正式洽谈。
陈锋对卖片子的事情一窍不通,也没有过多的干涉。
只是最终的合同价格,必须他点头才行。
经过几天的谈判,结果不是很理想。
或许是因为新人新作的关系,即便是影片质量上乘,也依旧被片商们集体压价。
比如日本市场的发行商,只愿意给5万美元的价格。
韩国发行商出价3万美元。
对面的发行商,也给了一个3万美元的出价。
东南亚发行商出价高一点,最多也只给到了7万美元左右。
但这是整个东南亚市场的打包价,囊括了多个国家。
欧洲发行商最高出价10万欧元,北美发行商8万美元。
粗略地这么一算,全球各地的版权费加在一起,拢共不到40万美元。
按照现在的汇率,已经覆盖了影片的拍摄成本。
光凭海外发行权,《心迷宫》事实上取得了盈利。
这是发行商亲眼看到了影片质量,四大场刊集体打出高分的情况下,才给到的价格。
海外发行商愿意出高价的主要是功夫片。
像这种新人拍摄的文艺片,压根卖不上价格。
陈锋和王宏伟商议了一下,决定先停止兜售,等电影节的开奖结果。
40万美元的全球版权价,还是感觉有些偏低。
如果能获得一个奖项,价格翻一番没问题。
既然这样,还不如安心等待。
来柏林之前,陈锋获奖的心思没有那么重。
就连田老师也语重心长地嘱咐他,第一部片子能入围就是一种成功,重在参与。
他自己也颇以为然。
陈锋虽然狂,但不是无知。
华语影片想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获奖,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这届的评委没有自己人。
北影想要托关系,都要绕好几个圈。
可随着首映的成功,外界影评人的看好,陈锋也不免对那座小金熊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虽说三大电影节中,柏林最注重意识形态。
但同时,这个电影节也有着“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特点。
评奖的喜好偏向于写实的社会意义。
其实各大电影节评奖的时候,主要是从六个维度来进行打分。
首先是故事创意,包括故事情节、角色设计、剧本和创新元素。
第二是视觉效果,包括画面质量、摄影技巧、特效和美术设计
第三是演员的演绎能力,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是否完成了情绪传达。
第四是剪辑技术,包括剪辑流畅度、场景过渡。
第五是配乐和音效,包括音效的清晰度、音乐的配合度和对影片氛围的贡献。
最后是整体印象,评估影片的风格、观看体验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这六大维度,是评委们主要的参考目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比如说影片的主题思想,是否符合评委们的观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