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我们看五时的第四时,般若时。

佛陀成道以后,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的说法四十九年,主要分成两大块:第一个,佛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已经善根成熟、业障已经消除的根熟菩萨赶快先走,就是“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陀直接讲《华严经》,让他们直接从初地到二地,乃至于到十地,成就菩萨的功德。因为他们没什么障碍,他们要修什么法门,那叫得心应手。

佛陀把这件事做完以后,就开始务实地面对我们凡夫世界了。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报身收起来,现出了丈六比丘相,陪着我们成长。

那陪着我们成长,当然佛陀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死业障,因为这个是最务实的。因为这种业障一来,你生命都没有了,你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所以说,你轮回不解决,那你的人生永远充满了变数。你不要跟我讲,说你来生要去哪里,因为你说了不算。欸,我今生布施,我来生一定到天界去。未必!因为我们的业力有很多了,你今生的业力只是代表今生,你过去还有很多业力,你不知道临命终是会碰触哪一个业力的。所以,轮回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就非常被动了。你如果没有解决生死轮回,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这句话就讲完了。

所以,这么可怕的业力,当然佛陀要先处理了。就告诉你,放弃主宰,不管好坏,逆来顺受,把生命放到来生去。就是放弃今生,活在未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我该还的还,该怎么样怎么样,我坦然接受,但是我不再有相续的动作了,我不再去主导它了,我放弃人生的主宰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那么,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把业全部清干净,至少会让它沉淀。因为第八识的业力不能单独活动,它一定要跟六七识产生辗转的熏习,叫做种子起现行,还要现行熏种子。就是说,你不攀缘它。业力最大的麻烦就是,它一个碗敲不响,你越理它,它就越当一回事。业力就是这样,你这个人执着越重,你的业就越重,就这样子。所以你把业看破了,它自己会沉淀。它自己去沉淀,因为你已经不能跟它产生互动了。就是说,你已经没有养分去滋润它了,就是“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业力处理完以后,这问题就好很多了,就剩下思想问题了,就是执着问题了。当然,不仅是阿罗汉,作为我们凡夫也是。你比如说净土宗,你跟他讲成佛之道,他也听不进去,因为他心里面只想到往生。我们现在净土宗的思想,跟二乘思想是一个样子。你同样的时间去念一句佛号,你也可以往生,也可以成佛,你何乐而不为?他就不要。

阿罗汉也是一样。佛陀说,大家修无我观,就是三界里面起火了,外面有你们最喜欢骑的小娃娃车。大家:哇!有娃娃车可以骑,多好啊!就赶快修四谛、十二因缘,从三界火宅逃出去,到草坪上休息。就跟他爸爸说:欸,你不是说有娃娃车吗?佛陀说,没有娃娃车,是我骗你的,都是大白牛车!反正你娃娃车有的功能,我全部都有,我这个功能比你娃娃车还更好。

那你可以说佛陀妄语吗?当然不能说佛陀妄语。“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就是说,佛陀先假设了一个涅盘,“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确,进入涅盘是寂灭的,但是这也是一个假相。诸位!生死是一个假相,涅盘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说苦集灭道四谛,两重因果嘛。生死的假相是杂染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涅盘的寂静假相是清净的因缘创造出来的。

般若经的时候,从一切法无生的角度来看,就广会一切法入摩诃衍。你看《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没有色受想行识。这个可以理解。在空性里面,凡夫的苦恼的五蕴身心是不存在的。

“无苦集灭道”,这件事就严重了。四圣谛法门,佛陀曾几何时在阿含经说,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到了般若会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阿罗汉所成就的涅盘,在般若会上说到“生死涅盘等空华”。当然,这个时候佛陀并没有辜负他。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会给你更好的东西,你就只是一个寂静,我可以给你无量的功德庄严。是吧?

所以,在这个般若会上,这个时候佛陀消除了二乘的法执。就是说,刚开始你烦恼很重、业障很深,我讲的很高深的东西你不见得会喜欢,反正你要的就是一个寂静。你当初的心态,只要不受生死业障干扰,你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佛陀丢了一个涅盘给你。

但是,你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你烦恼也调伏了,生死业障也消灭了,你应该有更广大的心量来接受佛陀的功德庄严,而不是追求涅盘寂静而已。所以到般若会上的时候,就把阿罗汉对涅盘那个深固的执取完全消灭了,把阿罗汉的心态从厌恶生死、欣求涅盘,最后到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进而带到一种无生的境界。“譬如禺中”,就是快要接近中午,大概九点到十一点。

那么,在般若会上有两种情况,“钝根明共般若,利根明不共般若。”就是说,过去根机比较钝的人,这种人过去生《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听得比较少,他可能只听到一切法毕竟空。如果利根人,如果这个人曾经学过楞严、法华,到了般若会上,他能够知道不共的、大乘的一心三观。他不但是证得空性,他还能够悟到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他还能够悟到不空的这种真理,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真空妙有的大乘的不二法门。所以这个《般若经》,天台宗给它一个通教的“通前通后”,是对的。

所以,佛陀等于是三阶段地来处理众生的障碍:第一个,处理生死业障;第二个,佛陀用功德来引导阿罗汉,让他觉得他还有进步空间;第三个,到了般若会上,彻底地讲到一切法无生,建立无所得的概念。

乙五、法华时

讲了这么多,当然就是为《法华经》做布局了。因为人生不能只是消极地破除障碍,你要开显你内心的功德。佛陀如果只消除障碍,那怎么叫做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呢?不是了生死而已。所以我们看第五个,佛陀正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讲到法华时。

五、法华时

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譬如正午,大地普照。约化仪名会渐归顿,约化法名纯圆独妙。出世本怀,究竟极谈,皆得作佛。

佛陀可以说是在阿含、方等、般若叫做为实施权,应众生的需求而开出了三帖药。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就把他自己的功德显出来了。说,诸位弟子!你不要以为我跟你们一样只是一个大阿罗汉,我是陪着你们成长的。佛陀把他内心的功德讲出来,讲了两件事,“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具发如来本迹之广远。”

“深明如来设教之始终”,讲到佛陀的智慧。就是说,我告诉你无常观、告诉你空观,其实我的智慧不止于此,因为空观只是破障。我们还有即空即假即中,还有即假的,开显所谓的十法界十如是,开显功德。佛陀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以,我们在法华会上可以看到什么叫佛陀的智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本迹之广远。”就是说,诸位弟子!你不要以为我成佛以后就这样子跟你们过一辈子,然后你入涅盘,我也入涅盘。不是这样子的。佛陀真实的功德在于法身,那种不生不灭、永恒无尽的法身报身。你看到的丈六比丘相,那是佛陀示现的。佛陀不可能说是修了三大阿僧只劫,经过那么长的积功累德,结果一生成佛以后,然后什么都没有了。不可能嘛!这么广大的因地只换来一生的成佛,不可能嘛!如果每一个人成佛只是三十岁成道,然后八十岁入涅盘,就四十九年,然后没了。如果是这样就没了,那谁走大乘佛法呢?那就修小乘法就好了,大家结果都是入涅盘。当然不可能!那这样就不公平了。一个人修三大阿僧只劫,结果死了以后入涅盘;一个人就花六生的时间,成就偏空的涅盘,死了也入涅盘。那当然是不可能。所以,佛陀说,你们死了以后是涅盘,我还有广大的法身报身的功德,我来今生是示现的。

所以佛陀开始说明他的本门,他的本地风光。本门就是佛陀的法报二身,迹门就是佛陀这一期的、你看到的八相成道。所以,我们从《法华经》可以看到两件事:第一个,什么是佛陀的智慧;第二个,什么是佛陀的功德,而不是丈六比丘相而已。

这种功德跟智能最大的好处在于“大地普照”,它能够广泛地把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的法门对接起来,叫会渐归顿,而且它让这种功德更加圆满。所以它是“出世本怀,究竟极谈,皆得作佛”。第三个是最重要的,“皆得作佛。”

诸位!我们都知道成佛之道。你要成佛,你一定要学两部经。你学般若经是不会成佛的,阿含、方等、般若叫做解脱,它跟成佛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成佛之道只有两条路:一个是华严,一个是法华。

《华严经》,对不起,它谈的是果地的功德,所以凡夫无分。因为它不是理观而已,它是要把功德创造出来。那么凡夫只能够走《法华经》的成佛之道。就是,我一方面务实地面对今生——阿含、方等、般若;或者我们净土宗叫持名——我想办法在心中把佛号创造出来,想办法让我对娑婆世界的业力降到最低,叫做外顺弥陀,内观真如。

所以《法华经》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我想你没有看到莲子单独存在,一定有莲花。所以《法华经》这第五时,应该是要排在阿含、方等、般若的下面,这样懂吗?它不是第五时,这个《法华经》应该放在权法的下面。

所以,这个《法华经》的思想叫做常同常别。学过《法华经》的人内心的世界是一样的,就是你把莲花——不管这个莲花是青黄赤白,是大朵小朵——你把莲花拨开来,莲子是一样。

但是它的方便是不一样。如果你喜欢拜佛,你就多拜一点;你喜欢打坐就打坐;你喜欢持名就持名;你说我喜欢观想,也可以。方便有多门。就是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莲花都没关系,对今生的调伏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相应的,但是你理观是一致的,叫做常同常别。所以学过《法华经》以后,我们内心世界是一样的。

所以说《法华经》是两种修学:第一个,务实地面对今生;第二个,理想地规划来生。就是莲子跟莲花的双重运作。也就是说,《华严经》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上去,但是我们的成佛之道可以酝酿成佛的功德,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去慢慢地把内在的成佛功德给成就。而这种成佛功德叫做什么?叫做因果同时。

诸位!我举一个例子好了。我们净土宗很强调持名。如果你今天只是单向地向外追求佛力的摄受,当然你说我业障深重,弥陀万德庄严,我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也可以。但是你这个善根很危险,因为你这叫做“空华无果”。就是说,你的功德完全是向外攀缘。你只要经过轮回几次以后,你这个善根很容易破坏。对你来说,你今生的念佛(如果你往生那当然最好),你如果没有往生,又没有修内观,你这个佛号在你的人生里叫做资粮力,还没有资格叫做善根力。你现在还没有叫善根,叫资粮力。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说你这个坯做出来了,但是没有烧。所以,你只要轮回几次以后,你今生的佛号只能够退回阿赖耶识,变成一种善种子,如此而已;你可能下次看到佛号稍微感动,如此而已。但如果你今天念佛,每一句佛号是通内通外,内观真如,外修佛号,诸位!你即便今生没有往生,你来生的善根跟一般人还是不一样,你可以把前生的善根衔接起来。因为你心中有莲子,莲子是不会破坏的。

我们看莲花,它这个本经三个阶段,叫做:“为莲故华”,为了莲子先有花;然后“华开莲现”,花打开以后莲子出现,哦,有功德了。其实早就有了,只是你才看到而已,其实莲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就有莲子了;结果,“华落莲成”。

诸位!莲子一直存在,不管花在不在。也就是说,你今天通过《法华经》的理观,你修什么法门,已经不叫做资粮力,那叫善根力。所以这个是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说,你不走这条路,你要心外求法,那你的人生就很麻烦,你的进步也慢,又很被动。你修无我观,你能够跟心性配合,本来就没有我,什么无不无我!所以,你今天能够把内根跟外修合在一起,那是效果快,又坚固又不容易退转。要套一句咱们净土宗说的话,叫“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只是净土宗那个是靠佛力摄受,我们是靠自性功德力。

所以诸位!当我们修《法华经》以后,我们的生命就有两种力量加持:外有弥陀本愿摄受,内有自性功德的加持。你是两种力量,内善根,外资粮。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必须要说《法华经》,因为单向的修学你很难成就。所以《法华经》就是以前面的方便门——阿含、方等、般若的这种空性的破障为花,来形成自己内心的自性功德力为莲子,形成一种理观事修的内外的修学,这叫“皆得作佛”。

“皆得作佛”,它好就好在我们做得到。这件事就是说,我没有办法创造佛的功德,但是我可以酝酿佛陀的功德,在我心中慢慢酝酿。等到莲花落了以后,我功德就出来了,好过你什么都没有,好过你空花无果。就是说,咱们现在也上不了《华严经》,我们先从《法华经》,先通过理观。

甲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谈佛意意趣何之。

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纲目。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只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

所以疑情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

好,这段是蕅益大师讲完五时的判教以后,他老人家做出三段的总结。

第一个,“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这个“诸经”指的是前面的四个。《华严经》当然是为了满足法身菩萨,阿含、方等、般若为了满足业障凡夫,所以这个都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说,佛陀您老人家对这个人说这样子,对那个人说这样子,那到底老人家心底怎么想?咱们先不谈众生法界,您老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站在您的角度,您想告诉我们什么?这就是《法华经》“畅佛本怀”。以前所有的经典都不是佛陀要说的,叫做“逗会他意”,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你有这个需求,我就告诉你怎么样迈过这个坎。

所以《法华经》的特点,就是把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本地风光,全部讲出来。所以,当知此经,是唯论设教之大纲,就讲到佛陀当初为什么为实施权,最后为什么开权显实,已经不再谈一些修行的枝末——怎么样破障、什么调伏烦恼,已经不谈这个了。就好像一个精算师,先用小小的数目慢慢加起来,等到成就一个大数以后,这个小数目就不需要了。你一开始是五再加十再加二十,加到一万……我们当然是站在大数的角度、看待大格局的角度来看成佛之道,不可能再回到你以前那种小胸量的格局了。所以,本经就是站在佛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佛的角度我们应该怎么往生。

所以“只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我们深入探讨佛陀的核心思想,你说空性是佛陀的核心思想吗?应该不是吧。如果佛法的核心思想只有空,你那么辛苦成就万德庄严干什么?那妙有就没有意义了。

按照《法华经》的思想,空是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凡夫执着生命的现象是不对,这个我们承认,但是你完全否定生命现象也不对。如果生命的目的是把生命消失掉,那么佛陀的法身报身是干什么用的呢?生命的目的是提升,是转化,而不是把它断灭。

就是说,我们凡夫出了差错,要反省的是我们的执着,生命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佛陀讲空观是不得已,因为你执着太重了,佛陀先用空观让你暂时休息。真正的佛法的目的是妙有,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才真实讲到。就是佛陀您讲了那么多,到底是要我们怎么做?我们的目标在哪里?使令我们“近会圆因,远申本果”。就算我们今天学了《法华经》不能马上成佛,但诸位,我们那个善根力——我们的莲子已经成就了。所以,今生成就佛种;来生,《法华经》后面会说,你学了《法华经》,只要成就一念的信解,你未来就很容易跟佛陀相遇,你会生长在有佛的国度里。

你看,有些人他往生以后,他就生长在没有佛的国度。所以因缘都是我们创造的。你看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多好!本来是外道,遇到佛陀以后,佛陀让他先证得阿罗汉果,晚年之前再讲《法华经》,让他们回小向大。哪有那么好的事,都让舍利弗碰到了,是吧?因为他前生跟佛陀结的缘深啊,诸位!

当然跟佛陀结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忆念他的佛号。但是这个毕竟是外缘,你要找到跟佛陀相同的平台——佛陀是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人生,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那你才是真的佛子。大家能够思想一致,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所以你学《法华经》,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我一点都做不到,但是我先掌握佛陀的思想,就是佛陀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跟佛陀是同一个鼻孔出气,你未来的进步、你未来生命的改变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大白牛车的看法。

“所以疑请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所以佛陀在舍利弗三请以后讲经,当然,佛陀主要是让那些不适合听《法华经》的人先离开了。那些五千比丘退席以后,佛陀说,这些人听了以后可能不但不会赞叹,还毁谤,请他们先离开。离开以后佛陀开始正式讲《法华经》。

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以前该干么还干么。我一天念佛三千声,照样念,多一个理观的智慧,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你以前拜八十八佛,照样拜,把《法华经》的思想放进去。结果就是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的时间,你的成长叫做一劫。这个就是《法华经》,就是除了你未来的法力不可思议,你多了一个自性功德力。你是两种力量的修学,多了一个理观。就是说,你不是只有花,你还有莲子。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烦恼业力,也同时理想化地为未来的成佛做了一个布局,所以它有理想面。它有务实面,叫做权法、方便法门;它也有理想面,有内心的善根力。它是里外兼修的,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是很多业障、很多烦恼,但是我们其实可以提早为成佛之道布局,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看下一个主题。

贰、解释经题 分三:甲一、总解;甲二、别解;甲三、结示

甲一、总解分二:乙一、妙法;乙二、莲华

乙一、妙法 分二:丙一、相待论妙;丙二、绝待论妙

说了这个五时以后,我们就知道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讲《法华经》的。就是,凡夫忙于破障,但是你只要把《法华经》加上去,你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它的妙法,天台宗解释有两块。

丙一、相待论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