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那么为什么所有经典要安立“如是我闻”呢?古德解释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遵佛遗训。佛临灭度的时候,弟子当然哭成一团。这个时候弟子们就说,阿难尊者!你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是佛陀的侍者,你要赶紧问佛陀四件事。其中一件事就是说,佛陀灭度以后,一切经典应该如何安立才能够取信后世。佛陀说,你结集经典以后,前面加一个“如是我闻”,就是这个经典是我听闻而来的,就能够得到后世的肯定跟接受。这是佛陀临终的一个遗训。这第一个。

第二个,破除疑惑。佛灭度以后,大乘经典的结集,是阿难尊者升座,把一生当中听闻的法诵出来。

阿难尊者有两种功德:第一个,身相庄严,类似佛陀。不完全类似,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难尊者也有三十二相;当然,佛陀三十二相里面每一相有八十种好,这个阿难尊者就没有了。但是八十种好凡夫看不出来,阿罗汉也看不出来,只有深位的菩萨才看得出来八十种好。这是第一个,他身相如佛。第二个,他多闻第一。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是过目不忘。

所以他老人家一升座,把这个《法华经》念出来的时候,诸大阿罗汉里面产生了三个疑惑:第一个,世尊再生。哎哟,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再出生了?第二个,他方佛来。是不是有其他方佛来到这个地方,为我们重新结集经典呢?第三个,阿难成佛。是不是阿难尊者成佛了?要不然他怎么能够一字不漏地把佛陀的字背出来,身相又跟佛陀长得一样呢?针对这三种疑惑,世尊再生、他方佛来、阿难成佛,阿难尊者诵出“如是我闻”,这三种疑惑就破了。这是我听闻而来的,可不是我自己觉悟的,我只是把它记下来而已。

这个地方等于是先介绍与会的时间、处所。

乙二、闻持之伴 分二:丙一、广列大众;丙二、总结众集

我们再看第二段,乙二,闻持之伴。听闻受持本经的这些眷属,就是我们说的与会大众。与会大众里面分两科:一个广列大众,另外一个是总结众集。

丙一、广列大众 分三。

我们先看广列大众,有三段:声闻众、菩萨众跟杂众。

先看丁一的声闻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这个声闻众,古德是先把它分成两块:一个是比丘众,第二个是比丘尼众。比丘众又分成众所知识跟少知少识,分了两种;比丘尼众分成尊重诸尼跟内眷诸尼。

我们先看比丘众。

比丘众,众所知识,里面讲到,皆是阿罗汉。阿罗汉当然有三种功德,无生、杀贼、应供。这以下会说明。“诸漏已尽”是指杀贼。阿罗汉的修行,他的智慧主要的切入点就是无常,他不管观什么都是无常。你看,三界的痛苦是无常,三界的快乐也是无常,所以他以无常来遍观一切法,得到一个结论:三界没有任何价值,不可爱乐!你从无常的观念来看一切法的时候,比方说,你看天空的彩云很漂亮,对不对?但是一般人对彩云只会欣赏,不会执着,因为他知道它是暂时的。所以常态的存在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追求一种东西必须要稳定、常态。但可惜的是,诸行无常!所以,它这个无常一观下去以后,就断了三界的见思惑了。“诸漏已尽”,他能够调伏他的爱取。

“逮得己利”,他放弃了三界的果报,他修无常观,可也是遵照佛陀的意思去修的,他一定有所报偿。他得到什么?得到了涅盘寂静乐。他“逮”,就是成就了一种自受用的涅盘寂静的功德。这个是指的应供。

第三个,无生。“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他的我空智慧能够消灭“有”,就是三界未来的生死果报。他不受后有,他已经没有这个“有”。阿罗汉死了以后就不再投胎了,他没有“有”这一块了,没有这个果报。第二个,他也消除了三界的业因,爱取的烦恼是业因。所以他消灭了来生的果报跟今生的业因。

也就是说,对阿罗汉来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今生的果报还在。当然,他不能自杀。在经典上说,他就像一个转动的轮盘,那个转动的手——我们一般转轮盘要用手去摇它,那个转动的手已经没有了,他那个“轮盘”不再相续了。阿罗汉就是每天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就去吃饭,吃完饭以后,他要没事干就入定。入定他不能超过七天,一超过七天他身体就坏掉了。所以他必须要在七天之内赶快出来,再去托钵,维持身体的相续。

所以阿罗汉,得到阿罗汉以后(除非这个阿罗汉很特别,他有那种大悲心,过去有大乘的善根),那么正常的阿罗汉就等待一件事情:我什么时候入涅盘、我什么时候放弃这个臭皮囊?所以阿罗汉他就是怎么样?他的人生只剩下一期果报,就是这一期的果报。最后一次了,我在三界就最后这几年了。所以他“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当然,阿罗汉的色身是不得自在,所以阿罗汉叫无生,他还有一次死亡。所以他今生的果报是要受的了。比方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有头痛的问题。舍利弗尊者有一次生病,头痛得很厉害,佛陀讲经的时候他就没办法去了。但是,佛陀讲到一半的时候希望舍利弗尊者现前,就去叫弟子们把舍利弗尊者抬到讲经的现场,用担架抬过来。所以,阿罗汉的色身,业力是不得自在,但是对阿罗汉来说,他受这个果报跟没受一样,因为他有这个“无生”,对这个色身不执着了。不执着,他没有什么痛苦的问题了。所以这个阿罗汉就有三种功德:“诸漏已尽,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以下列出二十一个尊者。

这二十一个尊者,他共同的特色是什么呢?我们看经文。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我们前面说过,阿罗汉的生命只剩下这一期的果报,后面没了。那么这一期果报怎么运用呢?有两种情况,所以阿罗汉分成两种:

一种,蕅益大师把他判作众所知识;另外一个是少知少识。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不是一天到晚等入涅盘,他也不是这样干的。他是怎么样呢?他四处游化,代佛转轮,弘范三界。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各领五百个弟子到处宣扬佛法,当然,讲的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就是说,有一群阿罗汉是名声普闻,受到人天的尊重,因为他到处游化。闻名曰知,见面叫识。这些是所谓的代佛说法、弘范三界,为人天所尊重的,这是一群阿罗汉。

另外,再往下看,“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这个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少知少识”。也就是,这个人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也不想跟外面接触,他这一天就是:时间到了,早上十点多拿着钵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回来把脚洗一洗就入定了;入定以后大概两天三天,他又出定,然后再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就入定。整天就这种事。那干什么呢?就等待死亡的到来。这个就是少知少识,他重视个人静修,安住阿兰若,修这个三三昧——空、无相、无愿三三昧。这种阿罗汉有两千人来到现场。

前面的阿罗汉指的是比丘阿罗汉,这以下是比丘尼阿罗汉,就是女众。

女众里面,本经列出两种。一种是大德的,大威德。比方说,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跟她的眷属六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大家应该有一点认识了,因为她是佛陀的姨母。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往生了,往生到忉利天了。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是由姨母把他养大,所以他跟姨母的关系很密切,等于是他的养母了。佛陀成道以后,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就出家了,叫大爱道比丘尼。出家以后没有多久证得阿罗汉果,是整个比丘尼僧众里面第一个出家的,所以她是戒腊最高了。尔后的尼众出家,都是以大爱道比丘尼做和尚尼,所以把她列出来。这个是大德尼众。

第二个,我们看,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跟她的眷属。这个是佛陀的内眷,就是佛陀俗家的妻子。佛陀出家以后,耶输陀罗也随佛出家,也证得阿罗汉果。《悲华经》上说,耶输陀罗是生生世世跟释迦太子结为夫妻的。

第一个与会大众就是声闻众,诸位阿罗汉大德。阿罗汉的智慧,古德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阿罗汉修无常观,他得到什么智慧?四个字:我空法有!阿罗汉没有本事把外境空掉,他没那个本事,因为他修无常嘛。但是,我不可得。他把那个我、那个主宰的“我”拿掉了。就是,青山依旧在,但是那个我已经没有了,我不主宰,叫我空法有。

举一个例子,什么叫我空法有。佛在世的时候,在摩揭陀国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长者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身相庄严,福德具足。而且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他们家的仓库就出生了一只金象,黄金色的金象。所以他爸爸就给他取名叫做象护。象护长大了,那个金象也同步长大;象护到哪里,这个黄金的象就跟着到哪里。更特别的地方是,这个金象,吃东西就跟我们一般吃的东西一样,但是它的排泄物全部是黄金。所以这一家,因为这只象就变得很有钱了。

象护小时候,当然有他的儿童的玩伴。古代的印度,因为种族的区分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贵族都是跟贵族玩在一起。小孩子在一起就炫耀家里面的富贵。有人说我们家有多少珍宝,有人说我们家有什么殊胜的车乘。象护说,我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只金象跟着我,而且它的排泄物都是黄金。大家一听,哇!这是一个特殊的宝贝。当时的玩伴里面,阿阇世王刚好在旁边听到,他那个时候也是小孩子。他就发愿,我以后做国王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金象夺过来。

果然没多久,阿阇世王长大以后,他是把他父亲给害死了,把频婆娑罗王害死。害死以后他就回忆起小时候这件事,就假借因缘办了一个宴席,把小时候玩伴都请过来,当然象护也过来。一番吃吃喝喝以后,他跟象护说,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你这个象我很喜欢,就留在宫殿吧。当然这个象护不敢违背,就一个人回去了。但是这个黄金的象是福德所招感的,它可不是能够夺取的。所以象护一回去以后,这个黄金象就从宫殿的地里面消失,又与象护同时回到家。当然象护就知道这件事非常危险。阿阇世王是什么人哪?他是一个虐杀父亲之人!所以这件事情肯定是激怒了阿阇世王,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出家了。

出家以后,他也证得阿罗汉果了。证得阿罗汉果,他去托钵的时象就跟在他身边,也没什么事,但托完钵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他托完钵回到精舍修止观的时候,很多信徒就跑到精舍,不是来请法,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大家开着游览车就到处看这个金象。人多了以后就嘈杂了,比丘就跟佛陀报告说,我们都没办法修行了,象护比丘那个金象大家都来看,吵吵闹闹。佛陀就把象护找来,就明知故问,说你这个金象是不是惹得大家都不安静?象护比丘说,我也没办法。佛陀说,我教你一招,有办法,你把金象找来。象护就把金象找来。你看,你跟它讲一句话,说“大德汝去,不须用汝”,你就讲三遍。象护讲三遍以后,那个金象就消失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象护在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他口中炫耀这个金象的时候,他对这个金象是有所受用、有所爱取的,但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不再受用了。所以,阿罗汉的特点“我空法有”是什么?于一切法不受。他不受一切法。尽管他不受一切法,但是他没有办法让它消失掉,他必须要佛陀告诉他善巧。

有人问阿罗汉说,你的一生,成就阿罗汉以后也去托钵,你遇到很多过去的亲朋好友,也跟大家吃饭,那你是什么心态?阿罗汉讲一句话,“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的确有一只鸟从虚空飞过去了,但是你看不出它有什么踪迹留下来。所以他的心中“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阿罗汉没有什么快乐这件事情,他也没有痛苦这件事情。他的心中只有一件事情,叫做寂静。得到好东西,他也不快乐,不过他也没有什么痛苦,他就是涅盘寂静住,他对人生就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受。但是他没有本事改变外境,他就是把今生给过完,然后准备进入他的涅盘的安乐的处所。就这个概念。

这个就是声闻众。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