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佛陀放光现瑞以后,大众当然就一头雾水了。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有想法:第一个,他要“欲自决疑”。他一方面要“欲自决疑”,决断自己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他也看到整个四众弟子大众也有同样的疑惑。所以他就自告奋勇站起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佛陀是什么因缘现出这个光明的瑞相、这种神通之相呢?这个神通有光明?第二个,光明当中现出了种种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弥勒菩萨表示大悲,所以他就代表众生请问;文殊菩萨表示大智,所以他能够为众生回答。这是表法的,一个大悲请问,一个大智回答。
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从这段发问来看,果然佛陀是有必要开显《法华经》了,因为大家问的方向基本是错误的。诸位你想,佛陀做了两个动作:第一个,佛陀释放光明,这第一个动作;第二个,在光明里面现出十法界的因果。这两个动作,对不对?一个是能变现的心,一个是所变现的境。诸位!你认为佛陀是要说,他的重点是能变现的光明,还是所变现的世界?你认为重点应该哪里?当然是能变现的心性嘛!十法界的因果,佛陀在《法华经》之前讲得很清楚了,只是没有开明说这因果是怎么来的,所以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的重点是在那一道光明。但是众生请问呢,问的是光明里面所现的十法界,所以这个方向有一点偏。那当然就是彼此做戏了。因为有所偏,才需要佛陀在正宗分方便品亲自宣说怎么就有这道光明;这道光明,在整个我们修因证果十法界,这一念心性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这样一个情况。
戊二、偈颂 分二
这以下把前面的此土、他土六瑞作一个重颂。重颂分两科,第一个看重颂的发问。发问当中也是分两科,先看此土六瑞。
己一、颂上问
庚一、问此土六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当然,重颂跟长行它们各有开合。我们看重颂是怎么说的。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就请求文殊师利菩萨说,“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说法入定以后从眉间放光,这个光明普照东方万八千国土,而且现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时雨天曼陀罗花、曼殊沙花,而且空中充满了栴檀香气,大众内心突然间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跟舒适。在这个因缘之下,大地变成了清净庄严,而且世界六种震动。四众弟子咸皆欢喜,身意快然,而且是得未曾有,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表示一种功德即将成就。
这个地方明显地有两种情况。我们看长行跟重颂,重颂里面少了说法跟入定,多了栴檀香气跟地皆庄严。没关系,我们可以开合。我们看看长行、看看重颂,把它合起来就清楚了。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说法、入定,其实“导师” 这两个字代表佛陀,这里面的当机众是佛陀,所以这个佛陀就代表了说法、入定,也是可以。
庚二、问他土六瑞 分六
辛一、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前面的“此土六瑞”,是扣着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清净心即将显现,生命即将改变,所以出现了种种瑞相。这以下讲到了十如是,众生在清净心里面有不同的相状的操作:有布施持戒的相状,所以现出人天快乐;有杀盗淫妄的相状的活动在心性里面跑过一次,就出现了三恶道的果报。就所谓的“眉间光明,照于东方”,就是一念心性从东方启动以后,六根六尘六识就开始活动了。在整个大地清净的金色当中,下自阿鼻地狱上至色究竟天,在整个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生死所趣”,这个“趣”就是生死的果报,它趣向的果报。第二个, “善恶业缘”,就是生死的业因,它所造的业因。在这当中,果报的好丑都在里面,在一念心性显现。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所有六道凡夫的果报都是从光明里面变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位!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而循业发现。其实,快乐,是我们自己造了一种善业以后,在心性里面经过十法界的十如是的运转;这个善业在心性透过十法界的运转以后,我们的心性出现快乐,让我们自己受用。三恶道是因为我们一念心性迷惑了,我们一念心性出现了杀盗淫妄的业力的如是相、性、体、力、作的运转。所以一念心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现出了三恶道的果报让我们自己受用。所以结论: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整个生命,因地是一念心性,果报也是心性变现、自己受用,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所以它整个关键点就在一念心性。
辛二、问见诸佛及闻佛法
当然,众生法界出现以后,就有佛陀的说法了。我们往下看,问见诸佛。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佛陀先现六道众生的相状,现完以后,当然就因为有众生才有佛陀的出世,就招感出佛陀的出世。佛陀出世是怎么个情况呢?“又睹诸佛,圣主师子”,佛陀就出世说法。佛陀第一个说的法是什么呢?微妙第一,就是《华严经》了。佛陀先讲这个殊胜广大的圆顿教,就是《华严经》,是微妙第一。
当然,你也可以说《法华经》是微妙第一。是这样:如果你是圣人,《华严经》对你来说是微妙第一,因为你不需要《法华经》的破障,你不用在这边修理观了,你直接修事修就可以了。那么如果是凡夫,那《华严经》对我们不契机了,我们只能随喜赞叹。对凡夫来说,微妙第一就是《法华经》了。是这个概念。
那么《华严经》是怎么回事呢?“其声清净,出柔软音”,就是说这个义理是没有过失的。什么叫没有过失呢?就是偏空、着有都有过失,而它是一种中道的实相,所以远离空有的过失。而且“出柔软音”,它远离空有的对立,它是一真法界,而且是单独教菩萨的成佛法门,来教导无数亿万的菩萨。其中的义理深妙不可思议,可以说“令人乐闻”,对大乘菩萨来说是契理契机了。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华严经》是在七处九会,在这么多的地方来讲说。佛陀以种种的因缘,过去自己行菩萨道的经验,或者用种种的譬喻,用种种的法说,来发明大乘的第一义谛,开悟这些根熟菩萨,使令他们积极地成就波罗蜜,不断地增上。这个地方是佛陀的说法,这等于是重颂了。佛陀先现报身来度化圣位菩萨。
辛三、问他土四众
我们再看,佛陀开始面对凡夫,“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盘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佛陀度化了《华严经》的根熟菩萨以后,佛陀开始太阳“次照幽谷”,从基层的开始度化。第一个就是度化声闻众: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度化众生,其实看佛陀的意思。一个人有善根、有烦恼,是吧?我问你一个问题:诸位!你认为烦恼可以破坏善根,还是善根可以破坏烦恼?答案是,善根可以破坏烦恼。那你说,那我有善根我怎么起烦恼呢?因为你善根没有显现。就好像说,这个屋子里面怎么就有黑暗呢?因为它没光明。有黑暗是因为它没有光明,不是黑暗把光明破坏,不是,是因为它没有光明才黑暗。所以,你知道这个概念,你就知道,佛陀度化众生,他根本不把烦恼当一回事。你注意看,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办法救你。
在佛陀的眼光里面,烦恼就不算是个事。佛陀最怕的,不是怕你有烦恼,是怕你没有善根,那就惨了!你去看看阿含经,那个鸯掘摩罗,那个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杀到眼睛发红,看到佛陀都要杀的人,佛陀都有办法度化他,让他证得初果。为什么?因为他有善根。这个是佛陀有办法启动你的关键点。你要没善根,你说,欸,我这个人没有烦恼,我也不造罪,但是我不学佛。那很糟糕了!那你比虽然学佛却起烦恼的更糟糕,因为佛陀不知道怎么办,拿你没办法了。就是说,我们讲一句话,众生都是自救,其实三宝都是助缘。你的一念心性没有累积善根,比起烦恼、造业更糟糕,因为你没有反转的机会。
那我们看佛陀第一件事情。这个人的善根是从苦谛来的,“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这种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环境所逼,他在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痛苦,所以他对痛苦有很深刻的感受。一个人知道痛苦,这也是一种善根。第二,当然,也可能不是因为环境,也可能他接受了教育,他以前可能亲近了阿含的师父。阿含经经常讲无常无我。他长时间熏习,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特别强烈。
也就是说,他有知道痛苦的善根,就有救了!佛陀“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面对对苦谛有深刻印象的人,直接说出世的涅盘。虽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个涅盘寂静。就把大家从这种无常无我的三界的果报,带到了无忧恼处,到了涅盘寂静去了。这第一个。
我们再看第二种人。“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这个人就是缘觉乘。缘觉乘有两种人:第一个,他有福报,而这个福报还有一个特点,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他这个福报必须“曾供养佛”。为什么呢?因为缘觉乘的人智慧比声闻人更高。声闻人是从苦谛下手,缘觉乘是直接断集。缘觉乘的人,不需要跟他讲痛苦。你讲苦集灭道,他就知道缘生缘灭。他直接从无生观断那种三界的爱取,他直接把十二因缘的爱取断掉。
这种人福德比较充足。为什么要强调曾供养佛呢?如果你的智慧很高,福报也很大,而你这个福报却跟三宝没有关系,你会变成独觉,就生长在没有佛的世界。你看喜马拉雅山很多这种人,“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不需要佛陀说法,他看到这种四季的变化,他知道无常无我,就证得涅盘了。
所以十二因缘它讲佛法。这个缘觉乘必须要跟三宝结缘,尤其是要跟佛陀结缘,他才能够出世在有佛世界,听十二因缘而成就涅盘。
第三种人,“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这种人根性更高。他知道苦谛以后,他更积极地修习六度的法门,追求成佛的智慧,那佛陀直接讲道谛。
蕅益大师解释这三种人都是藏教的三乘人。藏教的,档次都不是很高。藏教的法当然是无常无我。诸位!你听到无常无我,你是怎么感觉?有三种感觉:第一个,你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哦,生命是痛苦的,声闻人。第二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到以后,哦,这个痛苦是因为我有爱取,所以我一天到晚注意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我直接断爱取。缘觉乘,更高明。第三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了以后,欸,我要积极地行六度法门,菩萨乘。
藏教的三乘人是这样来的。基本的核心思想是从无常无我启动,但是他启动的重点,一个从苦谛切入,一个从集谛切入,一个从道谛切入。这跟佛陀都没有关系。佛陀只讲两句话,佛陀在阿含经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结果就出现了三乘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我们一念心性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主导,佛法是助缘,是这个意思。当然,真正的大乘的方等、般若的菩萨道,后面会说明。
辛四、结前启后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这个地方等于是结前。结前什么呢?“文殊师利,我住于此”,我在此娑婆世界,看到佛陀的光明现出前面的以上诸事,包括六道众生的轮回,包括佛陀的出世说法,说《华严经》,说阿含经等等,这个是承前。启后呢,“及千亿事,如是众多”,就是后面的种种方等、般若的菩萨种种的六度法门,这都是我亲眼在佛陀的光明见到的。“今当略说”,就是承前启后。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修法的时候,我们是片段的,是吧?我们布施就布施,持戒就持戒,忍辱就忍辱,念佛就念佛。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没有学《法华经》,不知道怎么整合这些法门,于是就导致我们的修学是多元化的。就像水,往外泼出去就分散了。诸位!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也应该清楚了,你学《法华经》,就是“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你加上内观以后,你觉得所有的法门都在启动我们内在的善根,都在启动我们内在的功德。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好处,就是在你的心中创造那一道的光明。那一道光明出现以后,你所有的修行都能够成功地整合起来。就是,以前我们修万法,那就是万法;我们现在修万法,会归一心。所以我们学《法华经》叫做一心万法,一心而修万法,万法而修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它是一个心性跟万法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前就是没有心性,就是妄想跟万法,所以你所修的法门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个效果就差了。为什么我们修了那么久,但是我们进步很慢?就是因为我们这么多的修行的资粮不知道往哪里会归,所以佛陀必须要示现。就是,佛陀放出一道光明,然后光明当中才有种种的修行。
诸位!我再讲一次,先有光明才有那些所有修行的事情。所以,你不做理观的智慧,你要是说我整天不学《法华经》,我不修理观,我就修皈依,那你所修的法就是一个资粮力,你对你内心的善根的开显、自性功德的开显一点都没有帮助。严格来说,你还是在门外打转。
所以关键就在这里。诸位!我再讲一次,重点不是你修什么法门,重点是你有没有把它会归心性。就是说,你喜欢拜佛,没事,你照样拜佛,把这个拜佛的功德会归到一念心性,你拜佛的目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我们喜欢念佛,也没事,我们念佛的目的是开显内心的往生的功德跟成佛的功德。法门可以有无量的选择,但是你只要做一个动作,把这些法门拉到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成佛之道。什么叫妙法?就是你把法门往心中拉,这就是妙法!你把法门往外去攀缘,那就不妙!就这样子。
这个《法华经》,你看到整个佛陀的示现。我再讲一次,佛陀是先有光明,才有整个五时八教的说法。是这个概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