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前面是说明说《法华经》的过程,它只是讲一句话,就是“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大家内心的状态已经不是一般的状态。那么《法华经》讲完以后发生什么事呢?佛说《法华经》以后,大众当然都是法喜充满了。佛陀就宣布:我将在今天的中夜进入涅盘。为什么我要进入涅盘呢?因为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全方位的佛法都说了。佛陀先讲因缘的修证,最后讲心性的观照。这样,对于所谓的理观事修,佛陀我该说都说了,我也没什么话可以讲了,所以我已经是大事已办了。作为佛陀,他认为责任了了,所以他安心地进入涅盘。
但是,佛陀入涅盘之前也提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汝一心精进,当远离放逸。”为什么呢?“诸佛甚难值。”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是生命当中唯一的希望。一个人了解道理以后,剩下的就是修行了,要信解行证。当然,你如果没有了解道理,其实没有资格谈修行,说实在的,你叫做结缘。但是,你要是真的了解道理了,那你剩下的就是精进收摄身心了,因为你已经上路了。你一个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就是前进了。但是你没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还是要把这个道路找清楚。
“世尊诸子等”,日月灯明佛的弟子们听到佛陀涅盘以后,当然心中都感到悲恼了。“佛灭一何速”,佛陀怎么会这么快就走!“圣主法之王”——日月灯明佛就安慰了,说我灭度的时候,“汝等勿忧怖”,佛陀还有一些事情要宣布。
这个是这样。我们没有人真实地亲近佛陀,我们现在叫做住持三宝,我们现在叫做亲近佛像。佛陀能够跟我们互动,而佛像是你只能礼拜,它没办法跟你互动。但是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跟弟子们的互动很频繁,所以,当佛陀要入灭的时候,这对弟子的打击很重,非常沉重了。因为长时间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声闻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间这种广大的依靠即将入灭,这个打击是非常沉重的,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已经久了。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凡夫的心情、圣人的心情,还是不太一样。同样在一起那么久,凡夫的心情叫做“各各怀悲恼”。凡夫的心情是有不安的、恐惧的:怎么办?佛陀灭度了,我道业未成!所以他内心有一种悲恼跟恐惧。圣人不一样。圣人心中有圣道,所以他只是感觉到“佛灭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遗憾:佛陀怎么就走了呢?怎么速度这么快呢?他只是一种遗憾。众生那就是刺激很大,众生叫做“各各怀悲恼”。所以两种心态:一种是遗憾,一种是怖畏。
壬四、颂授记同
不管遗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须要出面安慰一下。所以看壬四的“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陀必须要指定所谓的接班人了。这个德藏菩萨他已经听了《法华经》,对于中道实相:因缘所生法的修证、心性的观照,理观事修完全通达。他已经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当作佛”,在我灭度以后,他当来作佛,号曰净身如来,他也能够度无量众。
这个授记是比较特别的。诸位!我们一般的授记,授成佛记,佛陀要么时间拉得很长,经过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要么佛陀不谈时间。但是这个地方是一生补处,叫做受补处佛记。这个时间不但讲出来,而且是讲下一尊佛,那时间就很短。
这个成佛,我们简单说一下。按智者大师的说法,成佛有两种:一个成法身佛,一个成应身佛。成法身佛很简单了,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为他没有直接面对群众,他只是个人的修证,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里,他就有初地,叫做法身佛。但是成应化身的佛是很困难的,他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福慧要具足;第二个,你要因缘成熟。这就难了。就是,你过去生所结的众生的缘,刚好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我们经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有十个等觉菩萨,每一个人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具足了,而这个时代众生刚好需要一尊佛陀。众生善根成熟了,谁下去扮演佛的角色,那就看谁跟这些众生因缘比较深。
末法时代,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众生对领导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较属于那种悲增上的,比较有亲和力、比较接地气、比较能够干实事的。如果我们合理地推论,现在的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比较适合,那就示现佛身;那么其他菩萨呢,示现做佛的弟子。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就是说,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还要因缘成熟。否则你不能现佛身,你只能现弟子相。等到今天这尊佛教化事了、灭度了以后,再换另外一尊佛。这个地方说明,为什么要强调“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他有他的因缘力。
壬五、灭后通经同
我们看最后,佛灭度以后的通经情况。前面讲到佛陀的灭度跟授记,那么听完《法华经》,弟子们发生什么情况。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这个地方说明佛陀说法灭度以后弟子们所发生的情况。“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就在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件事情,在家居士就“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佛陀灭度以后就有两个重要的工作:一个是舍利子的供养,一个是经典的结集。
当然就是各有各的责任了。在家居士就是赶快把佛陀的舍利子盖成塔庙供养。虽然佛陀的功德不在,但是起码把佛陀的相状留下来,让后世弟子能够结缘。第二个就是“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在佛陀灭度以后得到很大的警策,激发他的精进。一方面弟子们结集经典,供养舍利;一方面大家得到了警策,刺激警策,各勤精进。这是佛陀灭度的一个一般的修行。
这以下就特别地提出两段的因缘。就是听了《法华经》以后,一个有善根的人跟一个有烦恼的人的情况,他们产生的生命的变化。
先看有善根而没有烦恼的人,是妙光法师。他“奉持佛法藏”,能够掌握佛法的全貌,对于理观事修完全了解,在八十小劫当中“广宣法华经”。八王子,都是妙光法师所开化。八王子听了《法华经》以后,当然是坚固无上的菩提心,而且也能够招感佛陀的教化。在佛陀的教化当中,一方面供养佛陀,修习福德资粮;一方面蒙佛陀的教化,“随顺行大道”,就“相继得成佛”,次第辗转地授记。最后一尊佛陀,就是八王子当中最后一尊佛陀,叫燃灯佛。他是 “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古代的修行人,不管是声闻、菩萨,都叫“诸仙”,这是印度的一个通称。就是,他是所有修行人的导师,也能够广度无量众。
这个是利根人,他信解以后,马上如实地修行,快速成佛。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烦恼比较重、业障比较深,但是他也听《法华经》了,我们看看发生什么事。“是妙光法师”有一个弟子,“心常怀懈怠”,他可能事情很多。他干什么呢?“贪着于名利。”他得到《法华经》,知道凡事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业力、面对烦恼、面对生死。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人都是有烦恼的因缘,所以他也贪名贪利,而且是无有厌足。因为贪名贪利,就跟那些贵族经常往来,往来就把时间给浪费了,就“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对这个理观的智慧,就修一修、然后到处跑一跑、再修一修,就是有间断。“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
但是,这个地方讲到一个重点:“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诸位!你得到《法华经》以后,你千万要注意一件事情,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堕三恶道。如果你堕三恶道,虽然不会破坏你的善根,但是你的善根它没办法增长,因为三恶道的心闇钝。所以你看弥勒菩萨,虽然求名求利,但是他是有底线的,他没有犯四根本重戒,所以他保住了人身。他虽然说有烦恼,贪名贪利,但是他的所有的贪名贪利,是在一种不杀盗淫妄的基础之下贪名贪利。所以他得到人身,凭他的善根力就能够“得见无数佛”,得到佛陀的摄受。
佛陀有无量方便力,他本身又有真如的善根力,这个时候他就供养诸佛,又“随顺行大道”,就慢慢地具足波罗蜜,到现在遇到了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结束以后,他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未来也可以广度诸众生,而且“其数无有量”。就说明,即便你有烦恼,只要你不堕恶道,你就是会不断地增上。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懈怠者汝是”。你信解了这个一心三观的思想,但是你没有辗转地相续,坐一坐、到外面跑一跑、再坐一坐……但是你还是成就等觉菩萨了。“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我因为不断地相续,我也变成等觉菩萨。这就是妙法的厉害在这里。
己二、颂分明判答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颂分明判答”。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这以下,是文殊菩萨引用自己过去的因缘,做一个总结。
“我见灯明佛”,我见到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过去的白毫光所现的瑞相,跟今生的释迦牟尼佛的放光现瑞是一样的,所以我合理地推论,佛陀将说《妙法莲华经》。为什么呢?因为佛佛道同。前面有太多的相同,所以我们也合理地推论,未来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出现。
第二个,为什么要在放光呢?“今相如本瑞”,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光明,跟过去日月灯明佛的光明是一样,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陀没有讲《法华经》之前,先把这个相状现出来让大家产生疑惑。就是说,修行嘛,不就是依法修学、各得其所吗?怎么就在依法修学当中后面出现同一道光明呢?这个是在讲真实义了。“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佛陀会把前面没有公开的真相,在《法华经》一次性地讲清楚、说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修行,会讲清楚了。
对于三乘人来说,“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三乘人是这样子,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谁都没有疑惑,都信心满满。你看二乘人修行也是信心满满。你看声闻人刚刚成就阿罗汉的时候,你看阿罗汉怎么说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充满自信,我这个法全部修完了。菩萨也是,菩萨也是信心满满。
但是,一个奇怪现象,每一个人修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一个共同疑惑:为什么你跟我不一样?尤其是声闻人。就是说,声闻人要是跟声闻人在一起,他什么事也没有;但是声闻人有时候在听经的时候,看看文殊菩萨、看看普贤菩萨(后面经文会说),他的心里就不平衡。“我等同入法性”,我修空性,你也修空性,怎么我变成涅盘寂静,而你变成功德庄严?这怎么回事?同样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果?阿罗汉心中其实是有所悔恨的: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缺少了什么?为什么我就只能够这样子?而文殊菩萨他就可以这样子?他的确是有疑悔的。
但是佛陀告诉他说,你放心,你也有分。因为你当初的个性就一定要成就涅盘,我先满足你,所以为实施权。但是你别忘了那句话,权不离实。其实你在成佛之道也没走偏,你只是两段式,你前半段也没有失掉。不是说你要重新开始,没有啊,你只要把后面接上去就好。《法华经》是可以把所有的法门全部接上去的。
所以,“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所有三乘人的疑惑,《法华经》会公开答案,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有这些三乘的差别?这些三乘的差别怎么收尾?他们都是依止佛陀修学成就的,佛陀要怎么样收尾?就靠《法华经》了。现在佛陀要讲真话了,就是后面,佛陀开始要出来说明了。
我们修《法华经》之前,当然就是很痛苦。因为业力的逼迫,就从因缘上去修学。有些人修六度法门,有些人修藏传佛教,有些人修净土法门。那没关系,尊重个人的因缘!我们一开始会有个人的因缘力,有些人就很自然地遇到小乘法,有些人遇到菩萨法,有些人因为过去的因缘就很容易遇到净土法门。这都没关系,尊重个别的因缘。但是,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会回归到你的心性来看事情。就是,我们刚开始学佛叫无差成差,你跟我不一样,你的结果跟我结果不一样。我们看到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差别。学《法华经》以后,差即无差。
所以,学《法华经》的人绝对不会批评别人,因为他只是暂时的假相。他这样做,他现在如此,不表示未来如此。这叫方便有多门。所以《法华经》就是说,你怎么样在一念心性的理观跟因缘的事修找到平衡点,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为什么要事修呢?我们要务实地面对我们的问题。不是说既然我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啥事都不用干了。不是这样子。我们有如梦如幻的烦恼、如梦如幻的轮回要处理。所以《法华经》看待生命,它是两个看法:从务实面来说,我的确业障深重,要好好修行;但是从理想面来说,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个没有冲突。所以从后面的〈方便品〉以去,总之就是内观真如、外修法门。心性跟因缘之间怎么去抓平衡点,就是诸位的修行了。
这样讲好了。我们是一个乞丐,当然我们先找一口饭吃。这是现实的东西,先脱离乞丐的痛苦。所以你找工作,赚钱,让自己温饱。但是你也不能一辈子在流浪,你永远没有家也不是个事,是吧?就是说,找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回家也很重要,是不是这个意思?你老也不回家,你在外面流浪。你说我一个乞丐,过得快乐的乞丐!不可以这样子。因缘所生法修到一个程度,“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你不能一直在因缘所生法里面打转,这没有一个头。
就是说,作为一个乞丐,找工作很重要,回家也很重要。最好是先回家再找工作。你知道为什么吗?诸位你想想看,你没有回家,去找工作,你是替别人在打工,叫心外求法;你回家以后工作,你是老板,你是替自己打工。你认为这两个会一样?你称性起修,那是自家功德;你依法修学,那是向外。这样你们听懂吗?
就是,作为一个乞丐,最好的选择是:先回家,再找工作。这样最圆满。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处理生死的问题,不要站在因缘所生法来处理。站在因缘所生法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落入了因缘所生法,那你就落入阿赖耶识了。你今天回到心性,那叫真如三昧。理观事修的平衡点,这个师父不能告诉你怎么做,反正我只能告诉你:工作很重要,回家更重要。你们自己去判断。
也就是说,佛陀讲完三乘的因缘以后,该说真相了,把众生这些差别的因缘开始要做一个全盘的整理跟会归了。作为一个〈序品〉,佛陀放光现瑞所代表的意涵已经到此结束。我们下一堂课要针对前面所说的内涵做一个问题的回答。当然请大家也把课本跟讲义带过来,那个附表带过来,可能会有用到课本的地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