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好,看第一个,相当于两个疑惑。

第一个疑惑,是透过内在的思惟而产生疑惑。“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第一个,失去了大乘的智慧。说“我等亦佛子”,三乘都是佛陀的弟子,更重要的是三乘同时证得了我空的智慧、无漏法,但是为什么独独只有声闻人不能在未来世中演说无上道?我们只能够讲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我们不能讲“真空妙有”的道理。这个假观的智慧对我们来说怎么就没办法成就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演说中道的实相的道理呢?第一个,他怀疑自己失去了中道智慧,他一辈子只能在空性里面待着。这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他不是只有失去中道智慧,他还失去了大乘的功德。

先看第一个,外德,金色三十二相。你看一个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以前长什么样子,他在死亡之前他还长什么样子,就这样子。他是一个心解脱,但是他没办法去改变他的外相。菩萨可不一样,菩萨成就涅盘以后,因为他花的时间长,他福慧双修。你看菩萨一旦要示现成佛,绝大多数都是做王子,王子出家,最后一生。就是他要示现成佛的时候,他那个福德力已经够到只要到天上就做天王,人间就做王子,甚至于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外德。

第二个,内德,“十力诸解脱”。他不是外相庄严而已,他内在有十力、十八不共、种种的三昧解脱,简单地说就是菩萨的普门示现。这一点就不可思议。

菩萨度化众生他不是只用一个相貌。我们说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他这个相貌就是这个相貌了。而菩萨呢,你这个人需要现国王相,菩萨就现国王相摄受你;你这个人特别尊重学者,他就现学者相。所以这菩萨的身相是变来变去的。为什么?他有“十力诸解脱”,“十八不共”,就是不共于小乘的。

为什么同样证得一个我空的真如,我们二乘人没有这种外德的庄严、内德的功德呢?“而不得此事?”所以说,八十种妙好,这种外德跟十八不共的内德,“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这是他经过内心深深的思惟所得到的结论:他失去了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庄严,佛陀内在的功德。我什么都没有了。

这第一个,感到疑惑。

我们看下一个。

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

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

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前面的疑惑是舍利弗尊者自己内在的思惟,这以下的疑惑是他自己实际的见闻,他自己的生命经验。他说,我不是这样思惟而已,我还曾经独自经行的时候,亲眼看到佛陀在大众中“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佛陀有广大的福德力,他的名声遍满十方世界,他不是像我们舍利弗尊者名称普利于整个当时的印度。佛陀一旦说法,十方诸佛的大菩萨都来听,听完以后大菩萨再回去。不但是印度,还有诸天、人、修罗、鬼神道,整个九界众生都来听法。所以佛陀的摄受力、福德力是“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

而我自己,“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这个就是我第二个损失了,不但是智慧功德,福德力也是不足。这个的确是。如果你去读《阿含经》,你会得到一个感觉,就是佛陀跟你是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只能说佛陀演得太像了。所以在阿含会上,阿罗汉认为佛陀就是一个大阿罗汉,如此而已。就是佛陀你也是一个生死凡夫,你也娶妻,你也生子,凡夫该干嘛你还干嘛,你只有后来在出家以后,在树下思惟开悟,然后你再成佛的。阿罗汉一路以来是这样认为,所以他认为说佛陀的智慧跟我没有什么差别,佛陀死了以后也入了无余依涅盘,跟我入的涅盘也是同一个涅盘,因为他在《阿含经》所得到的教法就是这么一个教法。

但是,阿罗汉经历了方等、般若以后,他可以说大开眼界。不是这么回事!佛陀不是你说的只是一个大阿罗汉,那叫做一个“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光是这个对众生的摄受力,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有一次舍利弗尊者他实际生活中跟佛陀饭后经行,佛陀走在前面,他走在后面。有一只鸽子从天上飞过来在地上。佛陀不经意地经过那个鸽子的时候,佛陀的身相影子罩到鸽子身上,鸽子感到内心安稳——佛陀的大悲心。阿罗汉还有习气,舍利弗尊者他因为有瞋心的习气,他罩到鸽子的时候,鸽子恐惧,赶快逃走。这一点就看出高下了。

其实佛陀,哪是说他一出生还是一个凡夫呢?那叫一个示现!所以,舍利弗尊者还没有得到《法华经》之前,他就能够悟到说他跟佛陀不一样,这一点也是不简单。他冥冥中知道佛陀原来不是阿罗汉,佛陀有中道的智慧,有三十二相,有十力诸解脱,能够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而我什么都没有。自己感到自责,感到疑惑。

壬四、颂疑悔断尽

我们再看一段。到了壬四,颂疑悔断尽。看经文。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

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

前面是讲到方等时,他在经历方等时的时候产生的疑惑跟悔恨,这个地方讲到般若时产生的怀疑。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思惟什么事呢?很想要问世尊一件事:“为失为不失?”我们二乘人,在般若会上看到佛陀您老人家经常跟某一个菩萨授成佛之记,说你未来能够有什么样的国土庄严,你有什么样的眷属,你能够示现三十二相成佛之道,种种的功德庄严,但是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到你为声闻人授记呢?“为失为不失?”这难道是我们二乘人在修行当中有所不足吗?或者是我们实际在修学上自身有些什么过失呢?其实两个都有。法门也有所不足,因为你发了出离心,没有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法门有所不足。第二个,你对苦谛的操作也过当,法执太重。这两个都有。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思惟呢?因为我常常听到佛陀(这个常见佛陀是在般若会上)赞叹大乘菩萨的因地,某某菩萨能够发菩提心,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关键是修了以后还能够修无所得,以无所得修六度(这个是般若会上),所以我才产生这样的一种自我反省,“为失为不失?”这个是般若会上产生的自我反省,就是方等会上的疑惑在般若会上解除了,但是他产生另外一个,产生后悔。

好,看下一段。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

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

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盘,

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

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

前面讲到般若会上的后悔,或者说是忧悔。到法华会上,如今开悟了。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今,就是在法华会上的〈方便品〉,听到佛陀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可以说是“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这真的是不可思议。原来三乘走到最后其实就是一佛乘,所以,三乘人都是可以成佛的,是我自己自我设限的。只要我把心胸打开来,其实成佛跟你刚开始选择什么法门没有关系。你刚开始是喜欢布施,你刚开始喜欢持戒,都不是问题,关键你的心量要够大,关键在这里。这些法真的是难思议。重点不在法,在心。

他讲到自己过去的一段因缘说:“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说我一开始遇到佛陀的时候是一个婆罗门。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以前两个是师兄弟,他们两个拜一个婆罗门的老师,各领一百个弟子修学。后来婆罗门老师往生了,就他们两个撑起了整个外道的修学,所以“为诸梵志师”。我领一百个弟子,目犍连领一百个弟子。

“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盘。”佛陀遇到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以后,佛陀的妙观察智看这两个根机,知道这个时候讲一佛乘恐怕要坏事。这两个根机,这个邪见的外道,我见特别重。佛陀作为一个大医王,观察根机以后,先拔掉他们的我见,并没有开显一念心性,先讲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当然,这个就是契机。佛陀的意思就是,不要什么事先求圆满。先求进步,再求圆满。

所以,“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因为佛陀为我说了这么一个相应的法门,我马上就能够把我见给拔掉,证得我空的真理。

“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我当时在阿含时还志得意满,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我以为修行到此大功告成。我听了《法华经》,“而今乃自觉”,到了法华会上才知道,原来离开三界只是成佛的第一步而已。“非是实灭度”,二乘的涅盘只是一个成佛的过渡。

你要是以〈方便品〉来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按照〈方便品〉的意思,阿罗汉的涅盘是一念心性当中所现的一个影像,如此而已。心中的影像,它不是心,它是心中所现的影像。佛陀用这个影像来引导阿罗汉,说没关系。当然,修行不容易,总要有个动力吧。要是什么都无所得无所求,他就没办法进步了。所以在〈信解品〉上说,佛陀创造一个假相,说没关系,你现在很痛苦,没事,前面有一个涅盘寂静乐等着你,你只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阿罗汉一开始是透过涅盘寂静的引导,成就涅盘以后,佛陀说,对不起,这个涅盘是假的。当然,后面会说,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佛陀会给你一个更好的东西。就是,“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其实是佛陀引导我们声闻人出离三界所创造一个涅盘的假相。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功德圆满呢?“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必须要成就大乘的佛果菩提。什么叫佛果菩提呢?第一个,你要有外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八不共,种种功德庄严;第二个,你要有广大的福德摄受力,“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得到九界众生的皈依恭敬,这样子才可以说是“永尽灭无余”,才是真正的大事已办。到法华会上他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看最后一段。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

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佛陀讲完〈方便品〉,其实舍利弗尊者是成就了信解,信解以后佛陀给他授记,但是这个时候授记还是授了通记。我听闻如此的法音,又得到佛陀授记以后,“疑悔悉已除。”

其实对声闻人来说,授记很重要。就是说,因为声闻人他们法执太重。我们没办法想象,阿罗汉那种涅盘寂静的心中,他烙到心中的那个痕迹有多深,你没办法想象。所以蕅益大师说,菩萨是我执重,法执轻。你看菩萨,你听《法华经》一听就懂,但是你很容易起烦恼,对不对?阿罗汉相反,阿罗汉不容易起烦恼,他的我执轻,法执重。但是你一旦让阿罗汉信解以后,他马上从阿罗汉跳到初地,因为他事修强。当然,他以前所落下的功课,比方说六度,比方说跟众生的互动,他都要补上去。但没关系,他成就初地以后,他要补做两个功课:第一个,福德资粮;第二个,他的中道实相的智慧还要加强。但是他的禅定,尤其是阿罗汉的禅定跟我空的智慧那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他一路走来,事修;尤其他对苦谛的思惟,他那个出离心是很强的。所以各有特色。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每一个人的学佛都不是今生的,没有一个人是今生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特色,这个是正常的,但是你不能执着这个特色是究竟。就是说,“佛说阿罗汉,即非阿罗汉,是名阿罗汉”。你这个特色,如果是向内用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那这个是好事。我的特色是拜佛,我越拜,我觉得我跟内心越靠近。恭喜你!你的方法对了,善用你的特色。我的特色是做义工,只要有打佛三、佛七,我就去为他煮菜。这是你的特色。你这个特色不断操作以后,你的内观加强了,恭喜你!如果你把你的特色变成执着,变成高慢,跟人家比较,那你方向就错了。

所以这个关键在哪里?就是外缘跟内观。就是说,有特色是对的,没有一个人学佛是平等的。佛法是这样:每一个人是完全不一样,到最后是越修越一样,就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你只要往心性中内观。所以,一个人有特色,越修,他那个特色越来越明显,这不是好事。另一个人是,有特色,修到最后那个特色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恭喜你!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佛说特色即非特色,是名特色。恭喜你,你有作理观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你一个人是弄假成真,你执着特色,志得意满,那你这个特色变成你的障碍。你知道吧?你把特色叫做“借假修真”,用这个特色来敲开你自性功德之门,那你这个特色是好事。我不断地拜佛,不断地拜佛,我的心性更调柔,对清净心、菩提心更清楚,那这个特色是好事。

所以诸位,有特色是没有错的。你的特色是持戒,他的特色是布施,这个都没有对错,那是一个开门的密码。关键是你会不会用你的特色去开显你自性的功德,重点在这。所以你看舍利弗尊者的特色。声闻人的特色就是对苦谛深刻的体验,无常、无我。所以你别看阿罗汉,阿罗汉他在世间法真的是八风吹不动,你所有世间法,他只要现出无常、苦、空、无我,在他的观念里面,所有有为法完全没有价值。但是他对这个妙用就比较弱,这一点是不如菩萨。所以我们也不能看不起阿罗汉。菩萨没有入初地之前,他也容易起烦恼,容易退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往生到净土去。

就是说,我们菩萨,你今天会听《法华经》,多分来说你是菩萨种性,当然我们很难理解声闻人。菩萨种性是很容易起烦恼,但是他容易有大悲心,他容易建立中道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的特色。

诸位,善用自己的特色没有对错,但是你要用特色去开显自性的功德,叫做“借假修真”。重点在这。

这个是讲到舍利弗尊者他的一个修学的过程,一路走来,从阿含、方等、般若到法华,他终于从空性的智慧而回归到“一心三观”的智慧,他终于开悟了。所以佛陀给他授记,说未来会成佛。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