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己五、四众欢喜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己五,“四众欢喜”。

大家看到舍利弗尊者能够授记以后,心生大欢喜。这个地方两段,先看庚一的长行。长行当中分三段。

庚一、长行分三:辛一、叙众欢喜;辛二、广修供养;辛三、大众领解

辛一、叙众欢喜

先看第一段“叙众欢喜”。看经文。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尔时”,就是当佛陀在法华会上为舍利弗尊者授成佛之记以后的那个当下的时间。在与会当中有四部的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以下的天龙八部,有哪些呢?天;龙,龙是畜生道;夜叉是鬼神道;乾闼婆也是鬼神道。乾闼婆我们前面说过是帝释的俗乐神,帝释如果累了,弹奏些世俗的音乐,让他休息。阿修罗。迦楼罗,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紧那罗,是帝释的法乐神,他是为帝释说法的,用音乐的方式说法。摩睺罗伽是蟒神。到此叫做天龙八部,就是佛陀的护法。那么天龙八部的护法跟四众的弟子,见到舍利弗在佛前受无上菩提之记以后,“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佛陀跟舍利弗授记为什么这些人感到欢喜呢?又不是跟他们授记。因为他们得到无上的鼓励。诸位!古德解释说,阿罗汉要成佛,他的困难度比凡夫还困难。因为龙树菩萨说,凡夫虽然有烦恼,但是他的菩提性没有灭,他有菩提性。因为他的明了性还在,这个烦恼只要经过佛法的调教、净化,他能够转烦恼成菩提。但是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是把菩提性给灭了。因为阿罗汉他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没有会归到一念心性,他不知道转识成智,所以他灭烦恼的时候,他叫做断灭性的。所以他是怎么样?把烦恼灭了,把菩提性也灭了。所以,成佛的可能性最高的是菩萨,第二个是生死凡夫,第三个才是阿罗汉。

那么连阿罗汉都可以成佛,那当然这些天龙八部这些凡夫,他更得到启示了。因为阿罗汉你的心识被你灭到这个程度,遇到佛陀讲《法华经》都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转!阿罗汉在方等会上叫做焦芽败种,灰身泯智,如果从因缘上观察,这个人已经几乎不可能成佛了。你看目犍连尊者就是,他的心完全没有知觉的功能。就是这个人已经是没有知跟觉了,没有觉照的功力了,他看到什么都没感觉了,伟大的佛陀都有办法让这个人重新启动他的知觉。

你看净土宗也是这样。诸位!净土宗的往生,你看我们每一个人修净土真的有他的根性,菩萨种性的人往生最有可能,因为菩萨种性的人他惭愧心强。“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前生有修过菩萨戒,有修过大乘佛法,他即便有罪业,他那种反转力强。这个菩萨种性的,往生最有可能。第二个可能往生的,你们知道是谁吗?对!是凡夫的种性。

声闻人是往生最不可能。所以你看净土宗,“二乘种不生”。诸位!不是阿弥陀佛不摄受。如果你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读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完全没有感觉,那从往生的角度,这个对你不吉祥,就是你那个声闻种性很强。

往生净土最可能的,第一个排列是菩萨种性的,这种人念佛基本上往生可能性很高,菩提心强,观照力强,惭愧心重。第二种人是人天种性的,他烦恼重,但是他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心生好乐,这种人往生的可能性也是高。最怕的就是你读极乐世界你完全没有感觉。当然我们一般的种性是混合式的,但混合当中可怕的是声闻种性的比例偏多,对有为的功德不生好乐。那怎么办呢?学《法华经》可以救你。就是你要把你的真如本性启动起来,你不能老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那就是三乘的教法,那只能当方便,当权法。所以,《法华经》的好处就是怎么样?它从根本上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然后再修方便道,修空假中三观。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四众弟子一想,连声闻人这种菩提性都快断灭的人都能够受佛陀的授记,那当然他觉得受到很大的鼓励。心生大欢喜,踊跃无量,这表示得到很大的鼓励。

辛二、广修供养

我们看辛二的“广修供养”。

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不但是欢喜,他们会开始供养,修供养,供养佛陀。他怎么供养法呢?各各脱身所着上衣,以供养佛。”这个地方指的是谁呢?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当然在古德注解说,比丘、比丘尼这个三衣是很珍贵的,要随身的,怎么会脱掉供佛呢?因为它是表法,这表示他们脱离了声闻的偏空之道,而把自己偏空的这种衣脱掉;供养佛陀,表示趋向于大乘的无上菩提,就是“会权入实”了。小乘的四圣谛没有错,他并没有说把小乘四圣谛丢掉,而是会归到心性。那么这个权法跟实法一结合,那就整个进入般若道了。所以它是表法的,就“会权入实”的表法。

这个前面讲到出家众的供养,这以下讲在家居士。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还有天龙八部等等,他们就以天衣跟天曼陀罗华跟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诸天在供养佛的时候,出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个,“所散天衣,住虚空中”。他一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衣服突然间住在空中。第二个,“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它不但是安住在空中,而且它自己在空中产生了旋转;于此同时,诸天的音乐百千万种就开始运作,甚至于从空中雨众天华。

那么这表法表什么意思呢?安住虚空,表示大乘的般若道,就是万法回归一心,就是观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般若道。般若道是以空为住。产生回转跟音乐俱作,表示方便道。前面是万行回归一心,这个地方“一心缘生万法”,开始借相修心,广设方便。所以这个地方就两种表法,一个是回归到一念心性的空;第二个是从空出假,生起种种的妙用。这是一个供养的表法。

辛三、大众领解

我们看辛三的“大众领解”。看经文。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大众做完供养以后就共同地宣说,说伟大的佛陀,您过去在波罗奈,在鹿野苑,为实施权,讲四谛法门,讲出世的解脱道,那么现在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了,透过一念心性的实法把解脱道变成大乘的般若道,就是无上最大法轮。

这个最大法轮我们做一个说明。《法华经》的妙跟《华严经》的妙也是不一样。《华严经》虽然也是一个成佛之道,但是《华严经》对于你一开始走错路的人,比方说走到《阿含经》的出离道,比方说我现在的根性,我已经把我的菩提性给灭了。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他前生带来的,他对什么东西通通没有感觉,他也不起烦恼,他也不思惟功德庄严。这也不能怪他,他一路走来,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华严经》救不了你!因为《华严经》的妙叫做“相对论妙”,就是,我比你好,但是我不能改变你。为什么声闻种性的人刚开始接触《华严经》的时候,他完全没办法受益(后面的〈譬喻品〉会说)?他们甚至于就逃跑,感到压力很大:我做不到!所以佛陀开始“为实施权”,把那个广大的法门收起来,现出老比丘相,讲四圣谛来度化他们。

《法华经》的好,好在哪里?不管你之前怎么弄,不管你过去犯过多大的错误,不管你把心性搞成什么样,《法华经》都有办法修补。因为它的妙不是“相对论妙”,它叫“绝待论妙”,就是它的妙是可以包容你的。就是说,不管你以前是怎么回事,《法华经》都有办法把它“会权入实”,它有办法跟你对接。而《华严经》是,你走错了,对不起,我这个法门没办法摄受你了。它这个妙是一种相对论妙。我跟你不一样,你跟我不一样,而我比你好,就这样子。《法华经》是我比你好,但是我可以包容你。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先讲四圣谛,最后讲一种包容性的《法华经》,再把他这些一开始没有修圆满的人,把他加以会归,“会权入实”。这个《法华经》的妙,妙在这里。不管你过去的方法是对是错,《法华经》就有办法救你。

庚二、重颂分二:辛一、颂开权显实;辛二、述随喜回向

我们看庚二的“重颂”,把前面的欢喜跟供养做一个总结。

辛一、颂开权显实

看辛一的“颂开权显实”。看经文。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

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尔时”就是大家供养佛以后,诸天子就共同发出宣言说,佛陀您老人家在鹿野苑先转四谛法门,先让声闻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在四谛当中“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什么叫“五众之生灭”呢?就是讲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它的生起因缘,跟灭,是还灭的因缘。五蕴是无明所启动的有漏的五蕴,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子,就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了五蕴。我们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灭除这个我执的颠倒,这个五蕴就消失了。所以这个讲到五蕴的生起跟还灭的一个对立相,这个就是权法了。如今在法华会上,就转最妙的无上的广大的法轮,这个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它的深奥就在于它永远有办法救拔你,不管你以前做错了什么。

我们说一下。《法华经》可以跟任何法门对接,但是它有条件。比方说,可能你过去生对于苦、集、灭、道修得很深,声闻人的强烈点就是他对苦谛有深的感受,某种程度他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什么事情,不是不喜欢,他觉得这个东西不能长久。他的无常观就是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他就已经感受到无常的到来,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从无常观来看一切法,那一切法没有价值,有为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当然,声闻法有它的好处,帮助你解脱,但它的缺点,障碍菩提道。

成佛之道难就难在哪里呢?因为前半段跟后半段的重点不一样。前半段偏重在空性,它要离一切相;但是你解脱道以后要走后半段,走方便道的时候它要即一切法。所以诸位,如果我们不会归实法,看这个权法,完全心外求法来看,那解脱道跟后面的方便道几乎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前面要空观,后面是假观。所以如果你不学《法华经》,这个对接就很难。

但是学了《法华经》,我们经常心外求法的人,怎么样会归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诸位你一定要记住!就算很多人修了《法华经》,他还是没办法操作一心三观,因为他的攀缘心习惯向外。我们以前遇到了烦恼是攀缘世间的五欲,学佛以后,如果还是用攀缘心去攀缘一个无常、无我的法,来对治我们在五蕴所生起的分别——就是,我们用攀缘心去起烦恼,如果我们也是用攀缘心来学法,到法华会上要内观就难了。

所以它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做方等般若时,就是法空的思想,就是无生的思想。诸位!你从有所得的心要回归到一念心性,无生是关键,就是无所得。他的意思是这样看的,就是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是怎么来的?是因缘的力量而出现的,它不是本来就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在你生之前,你前面是一片空白。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从空性而显现出来的假相,生命是无中生有。简单讲,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错!你前生的因缘消失了,你还讲前生!每一段生命都是个体。虽然轮回是相续,你死了以后,你的前生已经还给空性了。其实我们每一期生命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生从什么地方来?严格来说从空性而来。你这个业力本来是无相的,但是累积到一个程度,突然间,“啪”,现出来。那么今生的业力用完以后,你到哪里去?回到空性而去了。所以人生只有过程,因为开始之前是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

所以结论:人生无所得!

这个智慧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观无所得,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把攀缘心放下。就是说,人生无所得,你攀缘什么东西呢?人生只是借假修真,人生不是让你去得到,人生是历练。所以,一个人要从一种向外的攀缘回归到法华的思想,从权法回到实法,如果不修般若法门,即便是明白道理,你也操作不起来,因为你习惯了。

就是,我们以前是攀缘心,攀缘什么?攀缘世间的五欲。等你学佛以后,还是攀缘心,换汤不换药;好一点,攀缘三宝的境界,但是本质还是攀缘。

那怎么办呢?所以佛陀必须有般若的法门。就是说,你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所以无生。无生以后你攀缘心就调伏下来,调伏下来以后你就开始内观了。一个人内观、往内收以后,那人生对你来说叫做“历事炼心”,那你才真正进入法华的实法的概念。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才有资格谈空假中三观的权法。一个人没有入一心的实法,空假中三观全部是生灭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从小乘法也好,菩萨法也好,要会归到心性,无生的般若是关键!

辛二、述随喜回向

好,我们看辛二的“随喜回向”。看经文。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

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

这一段是述解,叙述前面的理解。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我以前一路跟着佛陀,从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听到佛陀讲了很多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像《法华经》这么一个深妙的善法。就是不管你以前做了什么,只要你会归到一念心性,全部是成佛之道。这个是微妙,一种包容性的佛法。这个是述解。

这以下随喜。看经文。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

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这以下讲到随喜跟回向。

先看随喜。随喜先说明随喜法,再说明随喜人。看随喜法。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佛陀到晚年的时候讲包容性的《法华经》,能够把前面的一些不圆满的权法会归到实法,这件事情我们随喜赞叹。为什么呢?你看二乘人,像大智舍利弗,在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把菩提性几乎给灭了以后,还能够得到佛陀在《法华经》的救拔而受成佛之记,所以由此可以例知,我们四众弟子“必当得作佛”。这个就是对《法华经》的一念的信解。当然,“必当得作佛”,它的前提是你要“回光返照”才可以。这是对法门的一个随喜。

看对人的随喜。这个法是谁说的呢?“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在一切世间当中最尊贵无上的佛陀,他有两种功德:“佛道叵思议”,就赞叹佛陀的实智,佛陀安住在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但是佛陀又有方便的法门。

就是说,内观对我们凡夫是很困难的。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学佛就内观的,都是做义工、做慈善事业、持戒、唱唱〈炉香赞〉。所以我们刚开始都是透过三宝的一个影像来生起善根的。佛陀必须要施设一些方便的教法,就是你喜欢攀缘,没事,佛教也有让你攀缘的地方。佛陀画出庄严的唐卡,无量的庄严相状让你来礼拜、赞叹。等到你时间成熟的时候,学《法华经》,你就知道,这些只是启发你自性功德的一个过程。“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方便随宜说跟实智。

最后,“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他们就把所有有为的福德资粮,不管今生过世,我从今以后,不再向外攀缘,我不求外面的果报了。我希望能够所有有为的功德,包括持名、修福、修慧,都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来成就无上菩提。就开始“会三归一”,回向佛道。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讲到般若道、方便道,那么第一个就是般若道。这个般若道的特色,是有所破坏,有所保留。你破坏的是烦恼罪业,但是你要保留你的菩提性,那个明了性不能破坏。这样子,你在走前面的解脱道的时候,跟后面的方便道才能够对接。成佛最困难的就是这一块,你怎么把解脱道跟菩提道对接起来。你接不起来,你就完了。

所以一佛乘就是说,你前面是修空观,后面是修假观,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一开始的时候,你要少分别、少思想,“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般若道。到了方便道,“多事、多业、多方便住”,你要广设方便,要主动积极来到众生的法界,为诸众生不请友。你要是这样讲:成佛很困难啊,前半段跟后半段完全不一样!其实两个阶段没有冲突。你会归心性以后,就没有冲突;你要向外攀缘,那就有冲突了。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到此整个法说一周就全部圆满。从佛陀的正说,舍利佛尊者的理解,到佛陀的授记,到四众欢喜,到此法说一周圆满。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