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这些二乘的诸子,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离开了三界,但是没有成就无上菩提道。作为佛陀,我们前面说过,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佛陀不可能忍心把二乘人永远放在偏空涅盘,不可能的。我不可能让你永远活在偏空涅盘。为什么呢?因为我作为一个法王,“于法自在”,佛陀有无量的波罗蜜,无量的功德庄严,我只是为了安稳众生而出现世间。
这个地方经文是说佛陀的不虚、佛陀的平等。并不是说,我是父亲,我给你们每一个都一样的东西才叫平等。这个不是平等。平等的意思是说,对你来说什么情况比较好,那就是平等。当我们的善根够的时候,佛陀直接讲一佛乘,那你就不要离开三界了,也不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有这个本事接受中道实相,你在三界操作的时候,真的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恭喜你!那你四圣谛也不要修了,你直接发菩提心修六度。
当然,我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佛陀必须要一步一步,先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先离开三界,然后再讲真实的一佛乘的思想。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先得安稳,再求自在,这个是佛陀的态度。所以从佛陀的发心来说,是平等的。
那么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整个〈譬喻品〉的内容都结束了。
辛三、劝信流通 分二:壬一、总标;壬二、别释
我们看辛三的劝信流通。这最后一科,对本经的所谓的“会权入实”的妙法,做一个劝信流通。这个地方有两段。
壬一、总标
看经文。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佛告舍利弗说:“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佛陀说一佛乘的法印中道实相,在《法华经》直接开展出来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佛乘的思想,是为了利益一切世间而宣说的。佛陀就提醒所有的菩萨,在未来世中游化四方,要弘传本经,一定要注意观机逗教,不能够随便地来弘传《法华经》。我们解释一下。
其实《法华经》,除非你善根很强,初学者真的不适合。初学者你应该去学四谛法门,去学十二因缘等等。弘传《法华经》有一个条件,就是你根机要利。你可以有烦恼,没关系,你可以根利遮重或者根利遮轻,都可以。接受《法华经》只有两种人:
第一个,根利遮轻。根利遮轻的人他就是怎么样?他不要权法。这说明什么?蕅益大师说,根利遮轻是在净土中直接修《华严经》的人。他为什么招感净土呢?他烦恼淡薄嘛!所以他直接就修《华严经》,他不需要权法,直接修实法。
第二种人,就是我们这种,根利遮重,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有实法、有权法,要权实操作。就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面对如梦如幻的生死,修如梦如幻的我空观,来调伏生死,往生净土。还是要假借权法,就是根利遮重。
但是,前提都要善根强。如果善根不够,他要么不信,要么谬解,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后面他可能产生毁谤。所以,我们在弘传《法华经》,佛陀特别提醒,弘法利生(我再讲一次),不一定要马上告诉众生真话,重点是他能不能接受。你说,我告诉他真如本性本来本具,这没有错啊。这不是错不错的问题,对他没有好处,这个法是不能说的。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是利益众生。所以“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权法的法印叫做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这个没什么禁忌,“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趋向涅盘寂静这种法,你跟谁讲都可以。但是一佛乘的法甚深微妙,如果他产生错解,产生不信,产生毁谤,那叫做断佛种,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它是不思议境,你根机不够,那你就先学三法印,这个一实相印先不要学。是这个概念。
壬二、别释 分二:癸一、释可说不可说;癸二、释可通不可通
我们看壬二的别释。
那么什么情况可说,什么情况不可说呢?佛陀列出个标准。看经文。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惟越致
佛陀这个地方的意思,他讲出两个重点,有两种人你可以直接跟他讲一佛乘的实相,“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第一个,他有智慧的善根;第二个,他智慧善根不够,但是他对佛陀的信心十足,他靠信。这两种其中一种,要么有信心,要么有智慧。
我们先看智慧。第一个,这种人现生的善根是不退的。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如果有人听了《法华经》以后,知道一佛乘的思想,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大白牛车,他怎么样呢?随喜赞叹,恭敬受持。那这个人就不简单了,那就不退转了。
当然,不退转有两种:一种是功德不退转,一种是善根不退转。功德不退转就比较高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那他是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对《法华经》的不退转,是善根不退,就是过去生有闻思的智慧,产生信解,这个善根是不退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我们凡夫来说,偏重在善根不退。圣人听闻《法华经》能够接受,那叫一个功德不退。第一个善根不退,约的现生。
第二个约的过去。看第二段。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如果有一个人,第一次听《法华经》就能够信解受持:他马上相信,虽然不能马上做到,至少他随喜赞叹,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般人,一定是过去生有亲近过佛。也不一定说一定是正法时代见过佛陀,从广义来说,他可能是在佛陀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听过《法华经》的。因为《法华经》是一个难信之法,所以他不可能是第一次听,他是这样子的,他一定是复习而不是学习。
这个讲到他过去一定有善根。前面讲现在,这个讲过去。
我们看未来。这个人听《法华经》以后能够信受,他的未来是什么情况。看第三段。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如果有一个人能够“信汝所说”,懂得万法唯是一心、一心衍生万法,知道虽然我业障深重,虽然阿弥陀佛万德庄严,但是这都是唯心所现。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变现万德庄严那个能变现的心,跟我业障深重能变现的心拿出来,那两个心是一如无二如。你能够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你就是见到佛陀,也是见到僧宝,也是见到法宝。你能够称性起修,那对你来说就没有所谓正法、像法、末法的问题了,因为一念心性是超越因缘的,那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代了。所以,这个人未来得度的因缘就特别好,他一定能够见佛、见法、见僧。这是讲到依止智慧的善根来信入《法华经》,这种人智慧善根强,可以。
第二种人是智慧善根弱,但是信心强。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这个《法华经》的一佛乘妙法,原则上只能为具足大乘善根的深智者说,一般的凡夫、二乘,我法二执特别重,他的内心是迷惑不解的。我们一般人都是有法执的,你跟他讲善恶的因果,他就执着这个因果;你跟他讲空性,他就执着空性。就是你讲有、讲因果,他就着有,你讲空性他就执空。这个法执重的人是很难信入的。
那么这包括谁呢?声闻、辟支佛,在这个经中是“力所不及”。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有差别。如果是一个入了圣位的人,二乘人,只要入了初果,你跟他讲一佛乘的思想,他一定可以接受,至少他不会毁谤,只有增上慢人会。
二乘人没有毁谤,因为他证得空性。什么叫空性?就是心性的一部分。我们再讲一次:真理只有一个,不管是空性也好,妙有也好,都是从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所以一旦他证得空性,只要是佛陀开显的空性,他一定可以信受《法华经》。
当然,他可能要有一些过程,因为他法执很重,对空性的执着很重,他过程会产生疑、产生悔,但是他终究可以证入的。
我们看下一段。
“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
舍利弗尊者是声闻人里面第一个开悟的。他怎么开悟的?诸位知道吗?他是对佛陀的信心。舍利弗尊者一开始听《法华经》的时候,他是怎么反应?他说:“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他听到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你说偏空的涅盘是假的,世界上没有偏空涅盘。诸位!阿罗汉成就涅盘以后,是着急要入涅盘,你跟他讲说这个涅盘是一个假相,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暂时的化城的假相,他怎么可以接受呢?所以他第一个反应,“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还好,佛陀用大悲心摄受他。还好,这些圣人有四不坏信,他对佛陀的信心是坚固的。所以,即便他不能依法信入,至少他依人,他修皈依,佛陀引用五佛说法才让他们慢慢地信入。所以,二乘人虽然法执重,但是他好就好在对佛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其余的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其他法执重的,都必须要仰信佛语而成就一佛乘的思想。
所以说,这个一佛乘的法,它是不思议境,要么过去有栽培善根,要么对佛陀有坚定的信仰,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信入的。对这两种人都是可以说《法华经》的。
癸二、释可通不可通 分二:子一、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子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
这个法宝流通要拣别根机,分两段。
子一、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 分四:丑一、非机不解;丑二、谤毁业因;丑三、谤毁罪报;丑四、大悲莫说
有些邪恶之人是不能说的。为什么呢?
丑一、非机不解
看经文。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着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这以下佛陀讲出六种人,你不能为他宣说《法华经》,应该先用方便法门,用业果、用空性来引导他。什么人呢?
第一个,憍慢。憍慢的人就是自恃己德,然后把自己的内心高举,高估了自己。他可能种姓高贵,或者色力庄严,或者聪明财富等等,特别高傲。这种高慢心特别重的人,你不能马上为他说《法华经》。
第二个,懈怠。懈怠的人就是怎么样呢?得少为足,胸量狭小,他不想再进步了。
第三个,计我见者。这一般来说是外道。外道是我执我见特别重,“莫说此经”。
第四个,凡夫浅识。凡夫浅识是指一般的世智辩聪,他是书读的很多。有些学者,小聪明,但是执着名相特别重的,这种人也不适合说《法华经》。
第五个,深着五欲。就是这个人攀缘心很重,对于五欲的贪爱很粗重,所以他向外攀缘的心很强,他也很难回光返照的。
第六个,闻不能解。根机比较迟钝,听闻以后不能理解的。
所以这六种人,憍慢、懈怠、计我见者、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都不能够为其宣说《法华经》。这个《法华经》,你要信入,你这个我执、法执要淡薄一点,就是说有所得心要轻一点。一般有所得的人,他心是向外的。凡夫执着我,二乘人、权位菩萨会执着法,认为有一个功德法,就追求功德。一个人会回光返照,一定是我执法执轻,而且要够谦卑。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观机,那产生的后果,你可能就害了他,非常严重。后面会说明毁谤的业因跟它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弘扬《法华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考虑他的善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