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五、请转法轮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五十二面。我们看丑五的“请转法轮”。
天台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约迹门开权显实,讲到佛陀的智慧,就是我们修学成佛的因地——你为什么能够成佛。当然,你可以说因为他修六度波罗蜜。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他的根本在掌握了佛陀的智慧,所以他成佛。所以,我们在成佛过程当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知什么是佛陀的智慧,这第一点。第二点,就是讲到约本门开近显远,讲到佛陀的功德,就是讲果地。所以整个《法华经》就讲两件事情,第一个是佛陀的智慧,第二个是佛陀的功德。
从修学次第来说,我们要先掌握佛陀的智慧,说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一般佛弟子学佛以后,你叫他布施他就布施,你要他持戒他就持戒,但是到底佛陀为什么要我们布施,为什么要持戒,佛陀的真实义在哪里,一般的人是不清楚的。不清楚,就仰仗信心,他没有很高深的智慧。
那么,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呢?本经讲到佛陀有两种智慧:一个是实智,佛陀真实的智慧,自己受用的智慧;一个是权智,佛陀教化众生的智慧。佛陀的实智,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清净本然,但是它又具足无量的功德,所以我们说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指它清净的本体,离一切相;即假指的是,它虽然是空,但是它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它即假,它具足。这个心性,它的特点就是无所得,因为全部都是自己内心具足的,只是说它有没有显现,就差在这里。
佛陀真实智慧是无所得,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因为凡夫的心不叫心性,我们叫心识,我们凡夫叫做现前一念心识。这开出来当然是八识,合起来就是一念心识。我们凡夫的心识是有所得,因为无量劫来,我们在轮回当中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的思考。我们每一生都希望有点东西得到,所以最后才会追求,整个生命的动力来自于有所得。这样,佛心、众生心,佛陀知见跟众生知见,就产生了很大的落差,一个无所得,一个有所得。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用权法,用方便法门,用五乘的因果来摄受我们。
佛陀说,好,反正你希望有所得,那也没关系,《法华经》说一句话,叫做“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如果佛陀今天告诉我们说,你好好布施,那结果呢?结果,你本来都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因为你的福报本来就具足的,那这样子我们众生就不能生起好乐,不能生起希望,那你就不会精进地修布施了。所以佛陀必须先讲出因果,讲因缘果报,说,你布施,虽然牺牲了你很多的资财,但是你来生因为布施的关系,创造快乐的果报。佛陀先把根本的心性隐盖起来,佛陀先跟你谈因果。你为什么要持戒?因为你持戒成就尊贵身。你为什么要念佛呢?因为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佛陀“先以欲钩牵”,先创造你的希望,先满足你的希望。
于是,佛弟子来到三宝的地方那就各取所需了,反正佛陀的法门有五乘。你的希望是追求快乐,你说我现在还放不下,我还不想了生死。那也没关系,我家广大,种种皆有!我们佛教多的是法门,佛法有安乐道,你不想了生死,也有安乐道给你,你起码不堕三恶道。欸,他就高兴了,得到鼓励了,他就努力地修五戒十善。有些人觉得三界太痛苦了,他希望涅盘寂静,佛陀创造了一个涅盘寂静的果报让他受用。有些人积极地成就功德,佛陀讲六度让他去修学。
所以,佛陀度化众生,并没有讲出他的真实义,先讲五乘的因果,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直到佛陀即将灭度,佛陀知道,该说真话了!
前面的话讲一半,五乘的因果也没有错,只是佛陀讲一半。但是,这个因果是怎么来的?我们以前没有读《法华经》,认为说那是因果给我的报应:我修五戒十善,因果就回馈我人天的快乐。其实不是因果给你的报应,这句话是方便说,是你自己的心性变现出来的!就是说,你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就具足人天的快乐,但是你要修学五戒十善这个“法”,它才会显现出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修五戒十善,是心现出人天果报。
所以到法华会上的时候,佛陀把所有的因果会归到一念心性。其实是你自己造作以后,你自己变现果报让你来受用的。所以,到法华会上把整个因果背后的主人说出来了。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快乐从什么地方来?涅盘寂静从什么地方来?功德从什么地方来?法法消归心性!
佛陀为什么一开始不把话讲清楚呢?因为不能讲清楚,讲清楚以后大家就不想修行了。修了半天,“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没有这种欲望来钩引你,你就不能精进;不能精进,到最后你就学外道了。所以必须怎么样?“先以欲钩牵”,然后“再令入佛智”,佛陀的方法是两阶段的修学。
所以我们净土宗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好,说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你要不学《法华经》,这句话你看不懂。到底是有没有生,到底有没有去?生,绝对是受生了。从因果的角度,忆佛念佛,临终往生净土,当然是有往生了。你说我到底有没有往生?有往生!但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去则实不去”。就是说,极乐世界是你一念心性所变现,娑婆世界也是你一念心性所变现,你不管在娑婆世界,在极乐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叫做“生则决定生”,叫做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去则实不去”,就是法法消归心性。
你能够掌握这两个原则,恭喜你!你已经掌握佛陀的智慧了,你也成功地走上无上菩提之道。就是说,《法华经》的修学非常好,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你的希望,能够满足你现在的希望,来引发你的修学动力;从长远来说,它又能够跟佛陀的智慧相合。就是内观真如、外顺弥陀,这是整个《法华经》的思想。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佛陀在整部《法华经》的前半段,就在讲这个观念:怎么掌握权法。权法很重要,我们希求权法,我们必须有权法的带动。你什么都讲清净心,你这个人不会精进的,不会精进的。你想说我内心本来具足,我修不修都一样。这样就是执理废事。所以,当你觉得懈怠的时候,当你修行没有动力的时候,你要加强你的权法。
为什么加强你的权法?因为你必须有权法,要有一个东西,有一个果报体来引导你,“先以欲钩牵”。但是,如果你老是觉得得失心很重,虽然努力修学,但是好像没有什么进步,你开始打妄想——加强实法!你告诉自己,其实这是个过程,修行没有什么成功失败,那都是假名安立的,修行只有尽心尽力。你努力了,你对得起你的内心就可以了。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成功,也没有什么叫做失败。你也不要比较说,你看我是人天乘,他是二乘,他是菩萨乘。因缘所生法,没有比较性。你必须怎么样?你要尊重你的过去。你明明是这种根性,却一定要往上看,弄到最后,法大机小!你无量劫来的善根是这样,你却一定要去强求,你为了好看而追求广大的法门,结果呢?结果“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所以蕅益大师说,忽略了权法,你连实法也没有了。你说这权法不重要?对不起,没有权法,你两个法都没有。
所以,我们修行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权法的,满足你现在的善根;第二个,能够圆满无上的菩提道。这就是整个佛陀智慧,权法实法的操作。
我们看这一科“请转法轮”。这一科是“因缘说”里面三段因缘中的第一段,讲到大通智胜佛。在大通智胜佛成佛以后,十六王子来到了佛陀的面前,先供养,然后就请法。
看十六王子是怎么请法。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这段的经文有两段:第一段是讲到恭敬请法,第二段是说明赞叹佛智。先看十六王子的恭敬请法。
“尔时”,就是在十六王子用偈颂赞叹佛陀以后,就劝请佛陀转法轮。他说,惟愿世尊说法,为我们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您老人家说法能够“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多所安隐”是指的与乐,会给我们种种的快乐,人天的快乐、涅盘的快乐跟菩萨的功德快乐,成就种种快乐的果报。第二个,能够“怜愍饶益诸天人民”,这是拔苦,拔除我们各种痛苦,使令我们离苦得乐。
所以就说偈了,说:“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世尊是最无上尊贵的一个圣者,他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从外表的福德来说,是“百福自庄严”。
每一尊应身佛出世,就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了,他一定是广修福德,福慧圆满。所以,应身佛出世,第一个,他不可能生长在贫困家庭。声闻人有可能。你看初果,经典里面说有一个初果的圣者,说是优波鞠多有一个弟子,成就初果以后,他就懈怠了。懈怠以后,优波鞠多尊者说,你怎么不修行?他说,我已经证得初果了,反正我七返生死,迟早的问题。优波鞠多尊者就带这个弟子到一个农村去,见一个小孩子。那个贫民家庭非常贫困,小孩子在地上打滚,身体长满了脓疮。优波鞠多尊者说,这个小孩子证得初果,但是还有业报!就是说,因为声闻人基本上不修福,所以他在七返生死的时候,还有一些业障的问题。佛陀不可能。所以应身佛的出世一定是怎么样?生长在贵族家庭,而且是特别的庄严。当然这个庄严不是自然招感的,是“百福相庄严”。
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成佛之前,要两个准备工作:第一个,三只修福慧,修福修慧;第二个,百劫修相好。成就福慧以后,你要刻意地用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庄严。那为什么要修相好呢?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佛陀的说法是违背我们凡夫的习性。我们认为世间是常,佛陀说无常;我们认为世间是快乐,佛陀说是痛苦。所以,佛法的思想跟我们基本上是抵触的。佛陀为什么要庄严呢?要摄受你。
佛陀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够摄受外道。你看佛弟子里面很多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都是大外道,领着四五百个弟子在修行,看到佛陀第一眼,就被佛陀摄受了。佛陀讲苦集灭道,七天之内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第一个——信心,不是说法。我们能够有幸生长在佛世,我们第一念是先看到佛陀的相好,然后才请法的。
佛陀的相好摄受外道,摄受杀人犯。你看,鸯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看到佛陀以后,至心忏悔。佛陀到山林树下摄受野兽动物,猴子、狮子都蒙佛陀的摄受。为什么?百福自庄严。就是佛陀说法之前必须用庄严相来摄受你,这是第一个。这是讲到外相的庄严。
第二个,内心的庄严。
当然最关键还是要说法,因为外相的庄严是一时的。“得无上智慧”,佛陀有广大的实智跟权智,所以,惟愿为世间说。那么怎么说呢?“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希望您老人家能够度脱我等跟法界众生,来“分别显示”,跟“令得是智慧”。
这个地方的“分别显示”,蕅益大师说,显示什么东西呢?两个重点:一个,菩提心;第二个是六度。分别显示菩提心跟六度的功德,这第一个。第二个,“令得是智慧”。这是讲到佛陀的中道智慧,实智,就是一心万行、万行一心的中道实相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使令我等成就佛道,乃至于众生亦复然。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蕅益大师说,从这段经文看得出来,这很明确地是请《华严经》。
这个地方是恭敬请法,这以下看赞叹佛智。
佛陀为什么能够说法,让我们能够成佛呢?因为佛陀善知众生的根机,“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
佛陀的权智,能够深入地观察我们内心当中坚固的念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念想,但是有些特别坚固的,就是你这个念想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念想当然包括善的念想,也包括恶的念想。比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布施,你让他持戒他没什么兴趣,你叫他做义工,他却起早贪黑,不管什么都做得很欢喜。有些人喜欢持戒。就是,每一个人对于善的念想各有各的执着,佛陀要先知道,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你,让你踏出第一步。佛陀能够知道无量劫来你的什么念想特别坚固,从那个下手。
“亦知所行道”,前面是内心的念想,这地方是外在的修法。你曾经修过四谛、十二因缘还是六度,整个三乘的道法你在操作上哪一个比较熟悉。
这个是总说,“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是总说。这以下别示。
“又知智慧力”,佛陀知道你过去的五乘的善根,知道你的意乐,知道你心中最喜欢得到什么东西:你目前是喜欢追求快乐、喜欢追求涅盘、喜欢追求功德。或者修福,你过去生修过哪些福德,你修过布施的福德、修过持戒、修过忍辱。“宿命所行业”,乃至于你过去所修的善恶业,你的罪业哪一个地方特别重,必须怎么样去对治、忏悔等等。“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佛陀在开药之前,必须要知道你的善根是哪一方面善根,你的罪障是哪一方面的罪障,然后才能够转起无上的法轮。
这一段的请法是第一次请法,就是十六王子来到现场以后,佛陀成道以后的首次请法,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判作请华严时,第一时。
华严时是叫顿教法门。佛陀成道以后是没有施设方便的,叫做直说大法,直说成佛之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这太阳一出来的时候,它不是照大地的,先照高山,度化大乘根熟菩萨。
这个《华严经》的特点,古德有一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因为,它讲佛陀因地怎么修六度的,比方说布施,佛陀修布施跟我们修布施那是不同的。佛陀修布施,佛陀是舍身饲虎,看到一群老虎没有东西吃了,快要饿死了,佛陀把身体跳进虎坑里面来喂虎。割肉喂鹰,老鹰去追鸽子,那佛陀就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割这个相同于这个鸽子的肉给老鹰吃。所以佛陀是修这样的一个广大的六度,才能够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
所以我们上次看那个<信解品>,说是父子相见,穷子第一次见到佛陀,见到他的父亲,就是在《华严经》的时候。穷子长时间流浪三界,在《华严经》相见以后,心怀恐怖,疾走而去。因为穷子离开家太久了,长时间在三界里面打滚,心志卑劣,所以看到这个大富长者种种的豪贵现状,心中恐怖、害怕,疾走而去。
所以,《华严经》是摄受大乘根熟菩萨。什么叫做大乘根熟?两个指标:一个菩提心,一个空正见。你成佛的心很坚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我不需要休息站,我准备好了,我不需要快乐来帮助我度过这个过程,我不需要涅盘寂静休息,我从现在开始可以直趋佛道。菩提心强。第二个,空正见,无所得。所以,《华严经》是摄受大乘根熟菩萨,这是一个顿教法门。
子二、明十方梵王请法 分二:丑一、威光照动;丑二、梵王来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