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六面,我们看子二的“中间更相值遇”。

这一段是说明整个迹门正宗里面的三周说法。三周说法的共同点,都是在会权入实。什么叫实法呢?本经的标题那个“妙法”就是实法,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佛陀在发明心性的时候,他是从三个角度:法说、譬喻说跟因缘说。法说跟譬喻说,重点在发明心性的本体,那种清净心,离相清净的清净心,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因缘说呢,它重点在发明心性的随缘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重点在因缘这两个字。什么叫因缘?其实具足来说,应该是因缘果报,我们一般简称为因缘,其实开出来是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内涵。因缘果报,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生命的经历。因为真如本性,它是体用双彰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显的是它的清净的本体;即假,讲到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它的随缘的作用。因缘说是从即假的角度来发明心性。

也就是说,因缘跟真如是互动的,就是所谓的真如受熏。比方说,诸位!你们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们当下的内心是怎么回事?那叫一个净法熏习,所以你们内心会出现什么相状?出现菩提的相状。就是刚刚听完《法华经》的时候,你内心会出现菩提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最随顺于佛陀的,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向于佛法界的。

但是,当你们回到家庭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熏习,那是另外一段因缘,那就是六亲眷属的互相的熏习,基本上是一种有漏的熏习。所以你回到家以后,没多久,你又现出了生死业障的相状,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所以,我们凡夫是不决定的,受染净的因缘而不断地熏习,这个地方就牵涉到现实生活里面善根的退转的问题。就是,声闻弟子经过了大通智胜佛的出世、说法,乃至于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这个时候,我们前面听过,讲到他们已经怎么样?示教利喜,发菩提心。示教利喜是一种理观,理观上他能够正念真如,发明一念的清净心,由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所以基本上他的大乘的圆顿善根已经成就了。

那么,声闻弟子过去生听完《法华经》,成就清净心、菩提愿,他从此以后的修学一帆风顺吗?未必,因为理体要经得起因缘的考验。这个地方经历过太多的人生经验,所以他会有一种进进退退的变化。这后面开始说到这些善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三种变化。

当然,佛陀最后讲到了究竟不退,这是很重要。就是说,我听完《法华经》,我回去以后也没好好修行,开始放逸,那我就把善根放在内心的其中一个角落,那我会有什么后果?你跟一般凡夫还是不太一样。你的堕落,你的退转,会有一个红线,有一个底线出现。那个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到经文再说明。就是你听过《法华经》,你曾经安住清净心,曾经发过菩提愿,就算你在后面的生死轮回退转了,有一个底线会把你保护住。这种究竟不退,我们讲到经文的时候再说明。

子二、中间更相值遇

这个中间指的是多久呢?就是,从声闻弟子过去生听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到释迦牟尼佛今生的出世,这中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彼此有时候相遇,有时候相失,这个地方有一些过程。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这十六个菩萨沙弥,自从他们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候听《法华经》,复讲《法华经》以后,他们后来的因缘就经常地演说一佛乘的《法华经》,引导大家能够会权入实,把万法回归一心。一一菩萨所教化的,有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当初跟十六菩萨沙弥结下法缘的这么多的众生,后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最好的。就是他听完《法华经》以后,他努力地用功,从此直奔佛道而去。他没有所谓的退转,他是不断地增上,这第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一个人要跟诸佛菩萨生长在同一个时代,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内因力;第二个,外缘力。内因力就是你的理观要强,你的善根要强。善根,诸位!古德很强调,你招感佛菩萨出世的善根,它是有标准的。那是三乘的善根,就是出世的善根。如果你永远活在人天的善根,你没办法招感佛菩萨出世。你说,我很喜欢修福报。那跟佛菩萨出世就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是共外道法,共世间法的。这种能够招感佛陀出世的善根,是出世的三乘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外缘力要强,你的事修要强。你对于佛陀的礼拜、赞叹、供养,功课做得很多。

在内因强跟外缘胜的情况之下,这种是最好的人。就是他从凡夫的时候听《法华经》以后,开始理观强,事修也强,那么这个人从今以后就跟十六菩萨相聚了。当然,十六菩萨不见得生生世世现佛身,他有时候现菩萨身,有时候现佛身。

总而言之,他能够听闻佛法,而且都能够“悉皆信解”。一个人能够听闻佛法、信解,表示这个人的善根是不断地增长广大。“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他们从大通智胜佛以后,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遇过四万亿个诸佛世尊。当然,这些人就是已经成就法身菩萨。

但是,有第二种、第三种情况,是比较不好的。就是可能他理观弱,也可能事修差。总而言之,跟佛菩萨,跟十六菩萨沙弥从此就离开了,在轮回当中,他就没有遇到佛陀出世了,这个后果就是“于今不尽”。就到现在为止,他的大乘善根都还没有成熟,于今不尽。

这个情况,我们看附表的第三十九面,附表第二十二,蕅益大师有详细说明。就是这些蒙受十六菩萨沙弥教化的弟子们,他们后来的三种情况,附表二十二——世世所生与菩萨俱,此中有三种差别。

此中有三种差别

一者,从最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

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则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教。

三者,但论遇小,不论遇大。或初虽受大,退后无机,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

这三种人都是属于当时听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的,最后产生三种结果:

“一者,从最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这种人是非常好,这种人善根强,即知即行,行之有恒。他知道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以后,他从今以后就是理观事修,双向修行,所以中间“皆已成就”。就是从大通智胜佛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中间,已经成就法身菩萨。“不至于今”,就不需要到今生来会权入实来度脱他们了。这种人,古德说,就是<从地涌出品>的那些大菩萨。他们从那以后,就顺利地走上《华严经》的道路了,就直奔佛道而去了。这是第一种,最好的。

第二种,“初受大,中遇退大”,就是我们今天的当机众。就是这些声闻弟子们一开始听完大乘佛法以后,也生起欢喜心、观照心而发起菩提心,但是中间遇到了生死轮回的障碍而退大取小。他的大乘善根经历过生死轮回的因缘力,父子相失。你既然离开了佛陀,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教育,那么就接受这种生死轮回的熏习,这善根就退了。

退了以后,到了释迦牟尼佛今生出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用小乘法来接引他,先让他成就涅盘安稳。“此则中间犹故未尽”,所以从大乘善根的角度,他到今生,他的善根在这个时候听法的过程当中还没有成熟,一直到佛陀说《法华经》的时候,才重新唤起他的善根,终于回小向大,蒙佛授记。这个第二种是中等的,就是今天我们的当机众,就是那些千二百弟子们。

第三种情况就更加的下等了。“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就是说,他们可能当时也在座,他有听《法华经》,但没听懂,没听懂就不能产生信解、观照。观照是要依教起观,你教法都没有懂,你就没办法观照。或者说,听懂了以后,“虽受大,退后无机”,他听完以后,落入生死轮回的时候,他的善根一直没有成熟,“中间未度”。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的大乘善根也没有成熟。要等到什么时候得度呢?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后,后世的,比方说弥勒佛,或者其他佛出世,等待以后的因缘了。这个是第三种。

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因缘对我们的重要性。

真如本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说,你的善根,你不是把它栽培以后就丢到旁边去,不是这样子的。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说,你必须要成就两种因缘,来帮助你的善根增长:

第一个,理观。经常要打坐,修止观。就是经常地把向外的心收摄回来,然后呢,内观真如,加强你内在的观照力。

第二个,事修。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皈依、供养。

那么,内因力、外缘力,这样子才能够保证你那个善根能够增长,乃至于成熟。这就说明了因缘的力量对我们善根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先栽培善根,那后续就是想办法用因缘的力量让善根增长。

这个地方讲出同席听《法华经》以后所发生的三种因缘。

子三、今日还说法华 分二:丑一、先明结会古今;丑二、正明还说法华

佛陀对声闻弟子们说,你们这次再听《法华经》,那不是学习,那叫复习,佛陀是把你们的善根再一次地唤醒,就是今日还说法华。这个地方有两段。

丑一、先明结会古今 分二:寅一、结师之古今;寅二、会弟子古今

我们看第一段的“先明结会古今”。

既然因缘说,那佛陀就必须把这些说法的法师跟听法的弟子彼此间的因缘关系做一个贯通。先讲这十六个法师,这些菩萨沙弥过去讲《法华经》,到今生以后,这个因缘的一个结果。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

先做一个总说。“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这个佛指的是大通智胜佛,他有十六个菩萨沙弥弟子,当初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他入定,由十六菩萨沙弥来复讲),因为过去演说《法华经》的关系,如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在“十方国土,今现在说法”;有很多很多的菩萨、声闻弟子作为眷属。这个地方讲到他们现在已经能够成就应身佛了。

这以下说明每一尊应身佛的差别相貌。我们看,别明。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十六个菩萨沙弥,其中有两位沙弥是在东方作佛。一个法号叫做阿閦佛。阿閦就是不动,他内心能够安住一念的清净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欢喜国成佛。第二个是须弥顶。须弥顶是指的这尊佛的佛身,高大庄严,犹如须弥山。

东南方也是两尊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师子音是说明,这尊佛说法的时候内心无所畏惧,像狮子吼。第二个,师子相,是说明这一尊佛能够像狮子一样降伏百兽,具足威德之相。

南方有两尊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虚空住,就是这尊佛内心当中经常以我空法空的法性为住,这是虚空住。第二个,常灭,这尊佛内心安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你看佛像,其实每一尊佛基本上都安住在常灭,就是他的心是无生的。所以你看佛陀的眼睛是开三分眼的,不像其他的菩萨、罗汉,他眼睛有的是全开的,佛陀是常灭。

西南方两尊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相就是这尊佛有像帝王般的尊贵相。第二个,梵相,就是这尊佛有清净无垢的圣相。

西方两尊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这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过去是师兄弟。阿弥陀翻成中文是无量光、无量寿。度一切世间苦恼,就是他有大悲心,度一切众生苦恼。

西北方两尊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佛。多摩罗跋,翻成中文叫清净无垢,像栴檀香一样清净无垢的智慧以及神通。这个是这尊佛的功德。二名须弥相,也是指他是相好庄严。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云自在是强调他因地的大悲心,像空中的大云普盖一切众生。多一个“王”,指的是这种大悲是自在无碍的。

东北方是一尊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他有大威德,能够破坏一切世间内外的魔障。

第十六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翻成中文叫能寂,他具足大智慧、大慈悲,能够寂灭一切的烦恼、业力,在我们娑婆世界成就无上菩提。

就是十六个菩萨沙弥,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已经各自成佛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