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壬二、叹经法 分二: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七面,我们看壬二的“叹经法”。

这一科是迹门的最后一品,叫做<安乐行品>。佛陀讲完这个迹门的内容以后,用安乐行来作一个总结。

天台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分成两大部分:前半段叫做“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个是讲的佛陀的智慧;后半段就是“约本门开近显远”,讲的是佛陀的功德。所以,整部《法华经》就讲两件事情: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功德。智慧是一个因地,功德是一个果地,所以就串成了整个一佛乘的因果。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因地的最后一科。

佛陀为什么能够成佛呢?他当然不是因为布施而成佛,他也不是因为持戒而成佛。就是他在布施跟持戒的时候有甚深微妙的智慧,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整个六度的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那么什么是佛陀的知见呢?当然,在迹门,前面我们讲很多了,就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这三周都是在讲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知见。蕅益大师那种大智慧的境界,他用四个字来总结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四个字而已,叫做“会权入实”。就是我们如何把三乘的权法导归到我们内心的一念心性的实法,简单讲就是这样。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我们需要三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来加强我们的正念,来了生脱死。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透过智慧的观照,把三乘的修学会归到心性去。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修布施,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从三乘的角度,你只能从众生知见来修布施。好,那么众生知见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因缘所生法。那么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业障深重,颠倒妄想。这就是我们的知见。那没关系,我业障深重,但是我仰仗布施这个法来加持我,让我成就富贵。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学《法华经》,我们所有的修学只有四个字而已,叫做“心外求法”。就是我自己没有能力创造功德,我什么都不是,但是没关系,我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来创造我的资粮,让我离苦得乐。这样子修学就很慢了,因为一旦堕入到众生的知见,堕入到因缘所生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无量无边生死轮回所累积的业力、所累积的妄想,那对我们来说就很难修行了。

在《法华经》,佛陀知道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所以开权显实。就是说,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用权法来忆佛、念佛,了生脱死,但是你也可以用佛陀的知见来修习权法。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众生的知见转成佛的知见。

那众生知见怎么转呢?靠智慧引导。就是你要先观心,观察你那念打妄想的心,你用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去观察它。即空,就是清净本然,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妄想;即假,就是知真本有,你虽然是清净,但是你具足无量的性功德。所以,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我们这念妄想的时候,我们发觉,这个妄想的本质是又清净,是又具足,那等于是佛心。佛心就是我们修行的因地。你说,我一天到晚打妄想,我怎么有佛心呢?你错了。我们没有佛德,佛陀这种三身四智无量的陀罗尼的功德,我们没有,但是佛心我们是具足的。就是我们跟佛陀都是具足一念心性,只是他开显了,叫做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开显,叫做本性具足,就差在这里。

所以,当我们修学三乘的权法的时候,你先透过一种观慧调整心态,你先不要管你的内心的作用。就是你无量劫来累积了这些灰尘,这别管它,你先注意你的本质,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当你没有轮回之前,当你没有惹这么多尘埃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而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因地的修学,就是把生命回归到原始点。这个时候,我们一念心性,就站在佛陀的同一个立足点来修行。那叫做什么?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议。

诸位!你的修学,你是用两种力量在修学。你拜忏的时候,你知道你能拜忏的心不可思议,所修的忏法不可思议;你念佛的时候,你知道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而别人只有一种力量。所以,你不学《法华经》,你的修学就永远是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在修学。

而修《法华经》不是。他内观真如,把自己的心调到佛陀的心,然后呢,外顺弥陀。所以,这样子就形成一个所谓的《法华经》的经题——“妙法”莲华经,你就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表面上有莲花的庄严跟芬芳,这就是权法;但是实际上,我们内心里面多了一种真实、饱满的莲子。所以它就是一种权法跟实法的相互作用。

讲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在外面流浪的穷子。虽然我们是穷子,我们也想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遇到三宝以后,开始在三宝里面打工。你喜欢拜忏,你就拜忏;你喜欢做义工,你就做义工;有些人喜欢持戒,他一辈子就以持戒为他的修学。那没关系。但是你不学《法华经》有什么问题呢?你就站在一个流浪的穷子的角度去打工,你凭仗的是你的体力。诸位!你一个人的体力打工所赚到的钱,只能够满足你一日的温饱,你每天都要赚。你只要一天不做功课,你就发觉你“弟子心不安”了,因为你用权法。如果我们今天换一个思考——我们不就是要离苦得乐吗?不要急着打工,先回家。我们应该先回归到我们的家族,继承家业,再用我们家族的财产去做贸易,这样子所得到的资粮那绝不是一日温饱了。因为你今天变成是,既有法力不可思议,你内在又有一种自性功德力的加持,你有家族的财力的奥援。

所以,诸位!《法华经》的思想就是说,让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消除最大的罪障,让你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广大的功德。它等于是一个修行的捷径。但是前提是,你要掌握这种方法,怎么样能够把众生的知见很快地转成佛陀的知见,就是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空掉妄想;即假,就是开显你自性的本具的功德。然后怎么样?然后相信这件事情,信解,承当它。就相信:我虽然打妄想,但是妄想是后来有的,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你要真实地相信这件事情,然后承当它,安住它。

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迹门的修学思想,就是所谓的开显佛慧。这个就是佛陀的智慧。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在因地当中找到了佛心。你因地找错了,你后面就很糟糕。你找到的是一团沙,你不可能变成黄金的。你必须是一个金矿,你才有可能慢慢提炼变成黄金。

这个理观的智慧当然是正修了,但是佛陀又讲了一个助行,就是<法师品>里面的五种法师。因为这个理观它很难相续,它是不思议境,所以佛陀要我们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特别是读诵。你不断地读诵、不断地读诵,不断地强行告诉你自己:我的心跟佛陀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要相信这件事情。就是把心带回家。

这五种法师是第一个助行。

第二个,佛陀为了末法时代的凡夫菩萨,又讲了另外一个助行,叫做四安乐行,来保护我们的理观的善根。我们凡夫的理观是很难成就,很容易破坏。那么怎么保护呢?

第一个,身安乐行。佛陀划出一个标准,就是你要经常让你的身业保持调柔寂静,所以你要远离十种过失,包括百官、屠夫、淫女,包括沙弥小儿这种未成年的小孩子,你都要远离,因为妨损你的道业。跟这些人在一起,就破坏你身业的调柔寂静,你整天躁动不安,你就很难修止观了,就是止观修成了也很容易被破坏。所以说,保护我们脆弱的止观,这四种人你要暂时远离。这第一个。

第二个,口安乐行。口安乐行的核心,就是和合无诤,尽量不要跟人家有口业上的诤讼。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在一切的人事上发表个人的评论跟赞美。因缘所生法,从修行的角度,没有标准答案,也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不要发表任何的评论,以免落入一种无意义的诤讼而破坏你的口安乐。

第三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对于所有的人,不管他是放逸的、他是懈怠的,你不管他能不能做到,你的内心保持慈悲善巧,慢慢地等待他的成长,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这个意安乐行就是慈悲善巧。

如果能够在身、口、意当中保持这种安乐行,会帮助你修止观,也会保护你已经成就的止观。

当然,最终的会归就是誓愿安乐行,就是菩提愿力。所以我们除了清净心的观照以外,还要保持一个菩提愿,不但是以佛心为己心,还要以佛志为己志。

所以,这个四安乐行对我们凡夫至关重要,它等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保护,防护我们这个止观免遭破坏。这个就是前半段所说的四安乐行的内容。

癸一、就法略叹

这以下佛陀赞叹。就是当我们用一心三观的理观,配合四安乐行,如此的修学有什么样殊胜的功德呢?佛陀加以赞叹,叹经法。这以下有两段:癸一,就法略叹;癸二,约喻广叹。

先约着法体来简略地赞叹。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佛陀前面讲了身口意三安乐行,到了誓愿安乐行,他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以后,就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说,《法华经》它有什么殊胜呢?在无量的众生国土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在我们无量劫的生命当中,你不要说学习《法华经》,你就连《法华经》的经题都没有听过。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蕅益大师提出两个理由:

第一个,“诸佛出世,悬远难值”。其他的经典,法身菩萨可以代为宣说,《法华经》不可以。因为它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它是一种成佛的法门,一定要佛陀出世才能宣讲。这第一个。你要没有遇到佛陀出世,那这个《法华经》的经题就跟你没有关系了。这第一个,要有佛陀出世。

第二个,“正使佛出,久默斯要”。关键是,佛陀出世他也不一定讲。我们看多宝佛出世的时候,他是没有讲《法华经》的,所以他才发愿,他临终的时候要全身舍利,在宝塔当中到十方世界赞美《法华经》。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不一定宣说。就算宣说,也是在一小段的时间。你看五时,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五时当中,他只有在第五时,《法华经》宣讲的时间占了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是一种特殊因缘才讲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遇到《法华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修行这么久却没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们永远活在点状的修学,不能产生总持的功德。

“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何况你能够在今生当中亲自地去见闻,亲自地学习其中的义理。我们今天虽然是末法时代,但是我们能够得到智者大师、蕅益大师的传承,我们从法义当中知道什么叫做开权显实、什么叫做会权入实,乃至于明白道理以后进一步地去受持在心中,乃至于数数读诵。蕅益大师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因缘。这表示,诸位!你今天会坐在这里——蕅益大师说——你就是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代结下法缘,你今生才会遇到《法华经》,才能够学习《法华经》,才能够一路走来到现在,你还没有离开,还跟着在这边学习。你的善根是从大通智胜佛就结下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因为这个因缘你太难遇到了。就是这样讲:你就算学佛,也很难学到《法华经》,就是你只能站在一个穷子的角度去打工。没有几个人会回光返照说,哦,原来我的心也不可思议,没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大家就是一窝蜂地追求三宝的加持力,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无量的国土当中是很难遇到,也很难去学习的。就赞叹法门的殊胜,希有难得。

这是一个简单的赞叹。

癸二、约喻广叹 分二:子一、不与珠喻;子二、与珠喻

子一、不与珠喻 分二:丑一、立喻;丑二、合法

这以下,约譬喻来广泛地赞叹。这地方两段。第一段,不与珠喻,就是转轮圣王是不会把他尊贵的摩尼宝珠赐给他的手下的。

丑一、立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 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