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在那个晨光初照的清晨,八仙桥茶楼内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仿佛整个城市的活力都汇聚于此。

钱凯,一位沪剧名角,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冠冕,站在茶楼中央那方被岁月磨砺得光滑无比的舞台上,正准备开嗓演绎那段脍炙人口的沪剧《郑成功》。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心灵相通。

茶楼内,人声鼎沸却又不失和谐。老人们围坐在古朴的木桌旁,手捧热腾腾的紫砂壶,茶香袅袅升起,与空气中的早点香气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生活画卷。

有的老人边品茶边轻声交谈,分享着往日的记忆与今日的新鲜事;有的则闭目养神,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他们或三两成群,围坐在小吃摊前,品尝着各式各样的地道小吃,从热气腾腾的生煎包到甜而不腻的桂花糕,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偶尔,一两声清脆的笑声划破喧嚣,为这繁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而在这一片热闹之中,钱凯的妻子凤英,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坐在舞台一侧的角落里,手中灵活地编织着绒线,一针一线间透露出对家的深情与细腻。她的目光不时投向舞台上的丈夫,眼神中满是骄傲与爱意。

每当钱凯的唱腔高亢激昂,或是细腻婉转,她都会轻轻点头,嘴角挂着温柔的微笑,仿佛在用这种方式默默为丈夫加油鼓劲。

周围的人们也被这份深情所感染,有的放下手中的茶杯,有的暂停了交谈,纷纷将目光转向舞台,沉浸在钱凯那深情并茂的表演中。

《郑成功》的故事在他们的耳畔缓缓展开,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唱词都让人心潮澎湃,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随着剧情的推进,茶楼内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当钱凯唱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扬我国威的壮丽篇章时,整个茶楼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声,将这份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国家的热爱推向了极致。

那一刻,八仙桥茶楼不仅仅是一个品茶听戏的地方,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文化与情感的重要纽带。

而当演出中场休息,钱凯走下舞台,与妻子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幸福,如同茶楼内袅袅升起的茶香,温暖而持久,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一天,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欢乐、感动与希望的美好早晨。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

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早年甚为隆武帝所器重,授总统使、招讨大将军,赐姓朱,名成功,人称“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

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率部数创浙闽粤清兵,屡拒招降。曾两次派兵与张名振合师北上入长江,并与李定国通声息。

永历十三年(1659年),亲与张煌言合师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清廷震动。旋因连胜轻敌,战败撤回思明州。

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嵌城,败荷兰援军。次年,荷兰总督揆一降,遂复台湾全岛,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

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郑成功诗作及其手书、《郑成功与王忠孝对奕图》《海上见闻录定本》、延平王户官杨英的《先王实录》以及《稗海纪游》等,其中《海上见闻录定本》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由于满清入侵,鲜血战火淹没人间,怎么能够太平美满?

为郑成功驱逐鞑子、安定中原作了说明性铺垫;歌词直解则为:希望人间满是烟火,怎么能够太平美满?

“这正表明了满清铁骑践踏我大好河山!明末人口为一亿,到伪酋福临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可想而知当时的郑成功是多么的悲愤。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日月为“明”,表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决心,也肯定了郑成功在反清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看到鞑军占据中原大地,而自己则力量弱小,于是发出了“再活五百年”的呼喊,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只活了38岁!

大明朝坚持抗击了40年,终于画上一个句号。

郑成功演武场遗址引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MI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训练出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后来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力。

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演武亭遗址是当年郑军演武场上重要建筑物,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地理位置、 简介:郑成功演武场遗址位于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的大操场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厦门大学同安楼后面的八角亭花园中发现一块长120厘米、宽48厘米的“练胆”石刻,现存于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陈嘉庚先生当年选择演武亭的遗址创办厦门大学,寓意秉承先辈遗志,爱国兴邦。

当年在演武场东北、西南两边的山岗上,各有一道城墙,城墙里面是一片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大校场。

大校场旁边,现今厦门大学群贤楼的地方原有一个演武亭,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训练出一支拥有万人的“铁人军”,后来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力。

演武场规模:演武场范围南临厦门港,北至南普陀,其东北和西南各有一道城墙,分别称为镇南关和镇北关。演武亭在今厦门大学内。

据《从征实录》载,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三月,郑成功因“日夜出督操练,往返殊难”,命工官冯澄世筑成楼台式演武亭于演武场上,作为他教练观兵的驻节之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攻入厦门时,由郑经在撤退台湾前下令焚毁。

在厦大群贤楼前曾出土“练胆”石刻一方,石刻高0.48米,宽1.02米,楷书。据考证为演武亭之石构部件。“练胆”一词,应为郑成功训练士兵的要旨之一。

据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郑成功当时是以《五梅花操法》阅练其着名的铁人军。

“练兵以石狮五百斤为的,力能挺起者,拔入左右武卫亲军,配以云南弓箭,戴铁盔、铁臂、铁裙,用锁锁定,不能脱,时谓铁人。”

铁人军英勇善战,是北伐抗清、收复台湾的主力军。演武亭遗址196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演武场是郑成功演武练士兵的大校场,演武亭为其中主要建筑,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一说永历十二年)命工官冯澄世在厦门港院东和澳仔岭之间的操场筑演武亭楼台,以便驻宿教练观兵。亭建成后,郑成功亲临督练,教导。

历史沿革:演武亭遗址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一带。 演武亭所在之演武场,系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练兵演武之地。

1655年,郑成功于演武场上建楼台式演武亭作其阅兵督练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入厦门,郑成功之子郑军在撤军台湾前下令焚毁演武亭。

概述: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 ,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

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五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

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 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

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称为“国姓爷”。

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殪身亡。

隆武政权失败后,年仅21岁的郑成功愤起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他在南安县学(丰州)焚毁儒服,投笔从戎,以“招讨大将军”的名义,在安平、浯州金门一带誓师抗清,拥戴南明的永历政权。

1647年8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曾率兵攻打泉州,屯兵桃花山。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

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

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 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

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

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藉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

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达长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着,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

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

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