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阖闾能够出海作战,这表明吴国的水军实力相当强大。然而,吴国最终还是选择从郢都撤军。此时,楚昭王在秦国的支持下重新回到了郢都,并逐渐恢复了楚国的军事力量。楚昭王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他决心要向吴国发起反击。于是,楚昭王集结了水陆两军,由大夫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领军从汉水出发,沿淮水(一说汉水。但淮水的可能性大。)而来,准备再次向吴国发动进攻。这场战争将成为吴楚两国之间的一场激烈对决,双方都将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阖闾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海战,他的身体感到非常疲倦和虚弱。另外,孙武帮助阖闾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阖闾又有了打齐国的军事打算。于是,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终累代替自己统军出征。这个决定显示出阖闾对儿子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战争的重视和决心。
吴国在水上面对楚国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楚国的水军实力强大且熟悉水性。然而,吴国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积极应战。这一决策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和敌方弱点的深入分析。
考虑到吴军位于下游的情况,他们意识到逆水行舟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他们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战术来应对。首先,船只必须要大,以增加稳定性和战斗力。吴国有一艘名为“余皇”的旗舰,这艘船庞大而坚固,可以给吴军带来心理上的优势。当它出现在战场上时,会让楚军感到压力,从而影响其士气。
然而,大船虽然有气势,但逆水行舟航速缓慢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吴军需要调整战术。他们的策略是加强防守,尽可能减少被楚军攻击的机会。同时,他们也要努力接近敌人,寻找合适的时机展开战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船的优势,给楚军造成威胁。
在实施这个战术的过程中,吴军需要密切配合,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船员们要熟练掌握航行技巧,确保船只在逆流中稳定前进。士兵们则要时刻准备战斗,灵活应变,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及时反应。此外,吴军还需充分利用地形、水流等自然条件,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斗环境。
总之,尽管吴国在水上作战中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他们仍然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楚国水军。这场战争不仅考验着双方的军事智慧和勇气,也将成为历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经典战役。
于是乎,吴军迅速采取行动,派遣大量装满石头的船只驶向楚船的航道中央,如同坚不可摧的城墙一般横亘在那里,形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紧接着,吴军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装满石头的船只沉入水中,瞬间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水花,仿佛在向楚国发出挑衅。随着一艘艘装满石头的船只沉入水底,楚船的前进道路被彻底堵死,楚国的船队陷入了困境,无法再继续向前推进。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楚国的军队措手不及,他们原本气势汹汹的进攻态势戛然而止,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楚国的将领们瞪大了眼睛,愤怒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他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绝境。
而吴军则欢呼雀跃,士气大振。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楚国的进攻,保卫了自己的领土。这场战斗成为了吴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也展示了吴军的智慧和勇气。楚国的军队被迫撤退,但他们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恨,发誓要找机会报仇雪恨。
终累所率领的吴军和楚军的双方战船在江面上激烈地交锋着。一时间,江面上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双方士兵们站在战船上,手持武器,严阵以待。
随着一声令下,双方开始用抛石互相抛砸对方的战船。石块在空中飞舞,发出巨大的声响。虽然吴军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训练有素,战术灵活多变。
终累亲自登上一艘战船,挥舞着手中的宝剑,指挥着船队冲向楚军。他的眼神坚定而锐利,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吴军战士们紧密跟随终累的指挥,勇往直前。
当吴军战船靠近楚军时,双方展开了近身搏斗。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此起彼伏。终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技巧。
楚军也不甘示弱,顽强抵抗。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场上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江水被鲜血染红。
然而,终累的指挥才能和吴军的战斗力逐渐占据上风。他们以少胜多,给楚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终累带领吴军不断冲锋,将楚军逼入困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