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一章到第四十章原文及白话文如下:

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白话文:兵器啊,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为贵,用兵时以右为贵。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所用的器具。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不要赞美它。如果赞美兵器,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吉祥的事情以左为上,丧事以右为上。因此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战争。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白话文:“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道”质朴无华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坚守它,万物将会自动归附。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用命令它,它自然会分布均匀。开始制定各种制度就有了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就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打个比方,“道”在天下,就好像小河流入江海一样。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白话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去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精神不亡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

原文: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白话文:“道”广泛博大啊,可以左右万物。成就了功业却不占有名誉。万物归附于它而它并不以主人自居,永远没有私欲,可以说是很微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并不以主人自居,也可以说是很伟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伟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白话文:掌握了“道”这个伟大的法则,天下人都会归附。归附而不互相伤害,就会安宁、平和、通泰。音乐和美食,能使路过的人停留。“道”用言语表达出来,平淡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第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白话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随便拿给别人看。

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白话文:“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侯王如果能够坚守它,万物将会自然化育。在化育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欲望,我将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用“道”的质朴来镇服它,人们就不会产生欲望。没有欲望而保持宁静,天下将会自然走上正轨。

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白话文:具有上等品德的人不表现自己的品德,所以实际上是有品德;具有下等品德的人刻意表现自己不失品德,所以实际上没有品德。上等品德的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上等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也是无心而为。上等义气的人有所作为且是有意而为。上等礼仪的人有所作为却没有人响应,就会伸出胳膊强迫别人服从。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有了“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了“仁”,失去了“仁”之后才有了“义”,失去了“义”之后才有了“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只是“道”的虚华表象,是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要心存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取敦厚朴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白话文:从前得到“一”的情况是: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验;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成为天下的准则。推而言之,天如果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安宁,恐怕就会荒废;神如果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会消失;河谷如果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万物如果不能生长,恐怕就会灭绝;侯王如果不能成为天下的准则,恐怕就会失败。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卑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因此不要像美玉那样华丽,而要像石头那样朴实。

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白话文: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表现。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又产生于无形的“道”。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一章到第四十章解读如下:

第三十一章解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