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之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视而不见”的状态,即使某些事物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也可能对此毫不在意或者不屑一顾。
相比之下,那些深刻的人却能够做到“不视而见”,即便有些东西并未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他们依然可以凭借敏锐的感知力去领悟和体会其中的深意。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其实,当我们人类审视这个世界时,通常会基于两个重要的基点或视角来进行判断。
首先是以“我认为”作为出发点。这种思维方式就如同古人所提及的“一叶障目”一样狭隘。人们常常受到自身所处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比如,在不同的职业领域里,如士人、工农和商界,各自对于是非对错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在士人和商人的社交圈中,“阳奉阴违”或许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且常见的行为模式。
然而,来自工农阶层的人们却对这样的做法深感鄙夷。反之亦然,工农圈子普遍认同“仗义”乃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可士人和商人却可能对此嗤之以鼻。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基点和角度,使得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和理解。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就需要超越个人固有的认知局限,学会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边界。
站在工农的角度就会有“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谚语;而站在士商角度就会有“学而优则仕”等谚语。
二是“我认为”源自于人本性。
人在潜意识上都认为自身是正确的,他人不同于己的意见都是相斥的,因为这源自于人‘驱利’的本性,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
情绪就是这么来的,只要外界讲的观念对其利益有触犯,那么外界的观念就是错的,这就是情绪的来源!
比如典型的女人在情感里就是这样:‘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情感,你居然不喜欢我,你就是坏人!’——典型的‘我想要你不给,那么你就是错的’这一情绪。
人人生来,都遵从人本性,思维出发点都是‘我以为’,所以人要想变得强大而深刻,就一定要‘反人性’!”
2、以‘存在’为基点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