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射箭。
欲射箭,必张弓。
一旦张弓,必然弓臂外侧拉伸而内侧压缩,进而弯曲成弧。
这拉伸和收缩的反作用是不是导致箭枝能投射飞行的动力之一,先知不清楚,应该是吧。但材料在反复弯曲中会损伤,是知道的。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损伤,避免其积累而致使弓体损坏,于是就有了【驯弓】这一道工序。
驯弓应该是制弓工序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之前那个硬弓易折易断、耐用度低下,除了粗制滥造,材料恶劣等种种因素,未经驯化也是主因之一。纤维在大幅度变形之时,或因不断承受内伤而逐渐失去弹性,或因超过极限以致断裂,最后彻底报废。
只有慢慢的、逐步的施加外力,最终使其适应较大的弯曲程度之后,一把耐用的弓才能算正式出炉。
.
驯弓要做的工作,讲起来挺简单,就是弄弯它。不过,真正的关键点在于“让弓体慢慢适应弯曲,直到射手能满开的程度”中的“慢慢”与“满开”。
“慢慢”就是逐渐,就是要一点一点地增加弯曲程度,避免对纤维的造成伤害的同时,让其适应当前程度的弯曲。
“满开”是指射手拉满弓。此时的弓体弯曲程度,就是驯弓所需要达到的程度。不过在实际驯弓完成之时,还应该是在这基础之上再留出五、七公分的余地以做缓冲。
.
驯弓的实际操作,比嘴上说说的要难得多。
不能使用火烤的方式来实现弯曲,这会降低张力。只能靠外力一点点地弯曲,慢慢地驯。
也因此,费时费力就是必然。具体要多久、该多久?先知不知道。只记得时间不短。使用弓盒定型,一定数年……现在就不必了。简化工艺工序,平衡耗时与品质,尽快出成果更加重要。
.
驯弓首先要有个横平竖直的“T”字形或叫“工”字形托架。
上端一横,可用硬木挖一凹槽,用于放置握把,代替握弓的手。
中间一竖,刻上均匀的刻度,以便驯弓时有个距离参照。
再下面的,则不管是直接扎土里,还是做个底盘……只要能确保托架平稳,形式样子是不拘的。
弓外侧朝上,在托架上放稳,注意左右对称。
弓体自然松弛状态下,用绳子绑住两端,代替弓弦。
将弦拉开一定距离,并固定。可以是在竖杆上准备刻度时,挖出凹槽或装上横枝来固定;又或是在“弦”中央挂一皮兜,逐渐添加“砝码”。
拉弦并固定后,检查弓体两侧受力情况。这算是第二次弯曲检查。一旦发现有硬直之处,需要尽快修改调整,然后回到上一步。
排除硬直后就要保持弯曲并固定。因为不知道弯曲多久才合适,先知估摸着定了个三四小时的度。又因为没有计时装置,落实到具体就成了“小半(个白)天”,且“宁长勿短”了。
然后需要解除“固定”予弓体以“休息”,以便其内部应力消除,从而避免木质损伤。时间……有说二三十分钟的,有说两小时的,同样还是先长点儿吧。
休息完,就要加大开弓程度,重复“拉弦并固定”步骤。然后再休息、再加大……直至能满开。
满开的距离可以简单估算一下。太长不能拉满,浪费;太短则对箭矢的加速时间不足,影响效果。
一般差不多就一臂再加半个肩宽(?)。不过,实际的弯曲程度并不需要达到这个数值,弓弦在开弓时也会因形变而提供一部分距离。
对了,箭矢长度需要超过满开,否则就没法在张弓后“搭箭”了。
说到弓弦,之前准备的鹿筋还在处理中。好在要用到它时也得是等弓体驯至一定程度以后,期间会有数日可缓冲。不急。
最后,若一切顺利,弓体成功适应了足够的弯曲,便可正式挂弦。
……
驯弓期间若操之过急,又或者选材、修形、调整存在瑕疵……弓体轻则性能下降,重则断裂当场。
本次作为样品,成功第一,效率第二。
真要量产喽,自然会去叫老师傅尝试缩减改善各道工序。
.
弓体能适应的弯曲程度越大,不光意味着驯弓难度和时间的增大,由于木材本身质地原因,必定存在着自身的极限,不可能无限承受大弧度弯曲。
按先知的记忆,英国长弓弓长约1.8~2米,短的也有一米五。通常能弯曲翘高70~75公分便可视为驯弓完毕。再加上弓弦形变,箭矢长度大概得90公分往上。
先知这次特意加长了弓体,但比之长弓还是远远不及,大体只以一米二为目标。
虽然,翘高,或者说弓体能提供的拉距会短上不少(弓弦也一样),但与旧式的相比,射击姿态却可以从原本的“身前平射”,一手持弓平举,一手从前往胸口侧拉弦,类似持弩射击的形式,改换成侧身射击的造型。
.
详细工作自然还得交给老师傅。先知交代完自己的想法,便转身返回住所,之后的主要精力将会放在文字和记录方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