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镝的理念是厚积薄发,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才不辞辛苦到海外荒岛上种田两年,为的就是打牢根基。就好比烧一把火,需要积累大量的柴薪才能烧的又旺又持久。
否则,像流亡海上的赵宋行朝,一次次发起声势浩大的反击,却总是雷声大雨点主要就是根基已失。
海州一带的两个独立营成立两年来,一直低调的不显山不露水,加上施居文这样的地方官庇护,只顾埋头发展,已经扎下了一定的根基。当然,如果不是这回的突发情况,现在也还没到暴露的时机。但既然已经动起来,就干脆把动作扯的更大一些。
张镝远在泉州,不可能实时控制海州的军队,只能给一个大致的方向性指导。这支部队的主要目标就是把事情搞大,搞得越大越好,最好把两淮一带元军都调动起来,使他们无暇它顾,如果能让北边的元军也一起动起来那就更妙了。
从四月初二日起兵,到四月十日,短短八天功夫,义军连破沭阳、涟水,接着继续往南,又拿下淮阴,但都不派兵留守,破城杀官,开仓放粮,旋即离去,典型的流寇风格。
一路裹挟,军队的人数不断的翻滚着增加,不到十天就逼近三万之数。
随着军队的扩增,就涉及到一个管理的问题,虽然大部分胁从百姓只是壮壮声势,但有组织和没组织肯定是不同的。在中兴社本部,军队是有一套固有的递进制度的,也就是三级兵制,但运动作战中不可能做的这么细,只能粗粗的分个等级。淮阴城下,姚大等人对这三万多众稍做整编,分为三军,称作中军、壮军、辅军。
中军毫无疑问是核心,由原来的两个独立营人马组成,这些人多少受过半正规的军事训练,两年来都有总部的教导队、特派员进行指导,组织上、纪律上都比较可靠,是全军的压舱石。只要中军还在,队伍就不会垮。
壮军是从胁从百姓中挑出的青壮,体格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完全不曾受过训练,组织与纪律更是无从谈起。当然,这里不是本部,姚大等人也没办法对军纪要求太细,定出几条简单军规作战不得后退,行军不得逃散,驻营不得喧哗扰乱,不得、不得滥杀。违犯其中任意一条,一律斩首示众。
辅军就是除去正军和壮军以外所有杂七杂八的胁从人员,义军过处,愿意跟随就来了,并不曾细加甄选。穷苦民众只求跟着队伍有口饭吃就行,很多人扶老携幼,全家甚至全村都跟来了。
整编之后,中军的人数没什么变化,仍旧在六千上下。壮军人数也差不多有五六千,不过随着队伍扩大还在增加。辅军人数就更多了,刚加入的人全都算入辅军,队伍扩大主要就是辅军的增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