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分人的编制和装备都完全不同。中军有明确的上下指挥,有各级将校军官,他们的武器装备比照中兴社的本部正兵,刀枪弓弩都不缺,甚至还有少量火器。
壮军的军官是临时选拔的相对勇敢强壮或者较有威信之人,短时间内也没法验证他们是否合格。他们的武器也很杂,像样点的是从攻破的大户家中或县城府库中得来,简陋些的就是农具或者木棒。
至于辅军,只是百十个人一群,若干人一伙,粗粗的划分了一下,基本谈不上什么管理。也没有像样的武器,有条棍子就不错了,甚至裹头的红巾也未必有。
姚大在江淮一带闯荡了几十年,大宋朝廷还在的时候就带着弟兄们与官府周旋了,斗争经验相当的丰富。他很明白,江淮一带的元军虽然兵力并不充沛,但偌大一个行省至少还有几万兵马,骑兵也不难凑起三五千骑。义军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连续的攻城拔寨,主要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元军的情报传递、兵马调集都需要时间,而且义军目前所过的都还是小县城,尚未碰到真正的硬点子。他一路南下,所过州县破而不守就是因为有自知之明,眼下堪战之兵也就中军这几千人,一旦分兵驻守,等敌人反应过来,必然就是各个击破的结果,所以只能打运动战,直白点就是流寇主义。
但在这一览无余的大片平原地带,要打运动战,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机动性。而机动性偏偏是姚大手下这支义军最缺乏的东西。不要说那些扶老携幼的胁从辅军,三万人能拉成几十里的行军队形,机动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就是个笑话。以青壮为主的壮军也是松松散散,只要十分之一数量的骑兵就能把他们轻易的撕裂、追逐、绞杀。哪怕受过训练的六千中军,也没法扭转两条腿走路的劣势,面对少量敌骑还能结阵击退,要是敌人有几百骑、甚至几千骑,那就必然要吃亏。
元军一向来以骑兵见长,往来如风,步兵就算取胜也没法在平原上全歼骑兵,反过来要是被骑兵击败,那必然就是灭顶之灾,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势均力敌的时候,骑兵则可以慢慢纠缠,拖也把你拖死。
为此,义军转战过程中极端重视骡马的收集,所过之地,所破之城,不管是马匹、骡子,还是毛驴,不管是拉车推磨的,还是驮东西的,一律征用。按照义军的规矩,攻城略地所得的财物都要交公统一分配,金银之物还有人贪墨,但骡马是绝不可能私用的。
如今义军总数有三万多人,差不多也获得了一千多驴骡马匹,挑选了其中健壮些的五六百骡马,用于中军的官兵骑乘,劣一些的用于拉车驮物,运输粮草辎重。
蒙元不允许民间私养战马,所以即便是挑出来骑乘的那些马匹也不是什么良马,大多数都是干活用的畜力。不过姚大本来就没打算要把自己变成骑兵,只是为有了骡马可以加快脚程,节约士兵的体力而已,上马行军,下马作战,总比光靠一双脚板有利的多。万一失败,也能让有生力量逃出去一部分。
四月中旬,这支三万多人的红巾义军打下淮阴县后稍作休整,就开始浩浩荡荡的准备渡过淮河
请支持的老铁们加我们的交流群,柒柒伍柒贰壹叁陆叁,775721363,故宋帆影书友群正版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