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辈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好的坏的都有,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并不在乎也不知道珍惜,非要自己去碰的头破血流才肯回头才知道错,然后静下心来一看,原来老祖宗早就告诫过,悔之晚矣,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没有。
谭阿姨那边孩子不能托付了,因为她也是局内人,这让我很为难也是让我最难受的部分。
脑子里闪过的满是赵氏孤儿。
我的境遇与古人不可比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在这种时候很容易怀古思今。
因为专业需要我专门做了这个题目。
如果将史记赵世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同更早的春秋左传、国语,甚至同司马迁本人记载晋国正史的史记晋世家对读,便会发现多处疑问和矛盾。
赵氏孤儿,在京剧中叫做搜孤救孤,这个名字比较一目了然。因为故事的主角并非襁褓中的婴孩,而是同赵氏毫无血胤关系而全力“救孤”的程婴与公孙杵臼。两人为了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一个舍生取义,一个忍辱负重知难而进,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百折不回,可以说泯灭了人性中除执著以外的一切弱点。
现代人对他们的盖棺定论,所谓“燕赵之风”的前驱、“忠义文化”的代表等等,都不是过头的赞誉。
当然,赵氏孤儿也并非只是道具。相反,他对故事的成立和推广,起到了莫大的号召力的作用。
原因十分简单,就在于“赵氏”二字。“赵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大小臣子七拐八弯,总能找到与某代国君的亲戚关系。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
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历仕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四朝。
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军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国务实际上的执政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荒淫无道而被他的堂弟赵穿刺杀。赵盾逝于晋成公六年,去世后不长时间便有所谓“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所以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应当是继君晋景公对赵氏势力的反扑。
而赵氏孤儿赵武劫后余生,重返政治舞台,其实是卿族总体势力强大的一条旁证。终于在一百多年之后,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孙赵毋恤会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韩、魏国,赵武被尊为赵国的先祖。
从其间所覆盖的历史涵面来看,可以说“赵氏”加上“孤儿”,才是“赵氏孤儿”的完整版。先前赵盾的德在人心,之后赵国的惨遭秦灭,都是“孤儿”情节萌生垂远的助因。懒人听书lanren9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