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根本不需要提问,平原君也知道蔺相如昨夜去做什么了。还能做什么,如今的赵国,还有谁值得蔺上卿一夜未归——除了赵括。

蔺相如点点头,一切已在不言之中。

平原君见状,心中一阵的舒畅,不枉自己在此苦等一夜。随即二人相对而坐,开始细细商量起朝堂之上的应对来。

......

“王命,曰:赵,上将军,马服君赵括者,恃宠而骄,恣意妄为,僭越交流魏国在前,擅改王命换陶阳为河内郡在后,又兼不遵王命,迫死秦国武安君,令秦赵几成不死不休之局。虽有功于上党之战,却功不抵过也。

因众臣求情,念在其自请戍边之举,故从轻而发落。

着,削马服君赵括封邑三百,夺其上将军之职,褫降为将军,三日内即行前往代北之地赴任;

另,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为儆效尤,赐廷杖者二十,缚于宫门外行刑,众臣皆需观刑也。”宦者令尖细的声音,回荡在天牢之中。

赵括知道:这或许已经是蔺相如和平原君两个派系数十朝臣,外加朝上几乎所有的武将,所共同努力而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其他的,赵括都能想得到,也都能理解——削封邑也好,夺封号也好,甚至降职也罢,还有发配代北,几乎都在赵括的预想之中,而马服君的爵位能够保留,赵括直觉得是自己赚了。

可赵括万万没想到的是,赵王居然会下令廷杖自己。说好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呢?相对于廷杖而言,其他降职之类的惩罚简直不值一提。这哪里是打廷杖,分明是在打赵括的脸面啊。嗯,或许是在大所有士大夫的脸面才对。

春秋前期,打仗还是士族才能参与的活动,庶民是没有资格披甲上战场的,因此也就有了所谓“五十步笑百步”之类几乎令人不可思议的“规矩”。原因很简单,彼此打仗的都是贵族,都是体面人,自然不能打生打死。甚至宋襄公的“仁义”才是那时候的主旋律。

但随着战争一步步的扩大,尤其是有个叫“孙子”的孙子,提出了所谓兵不厌诈的观念,彻底地改变了战争的模式。

冲锋在前的不再是一个个贵族,而是赤裸着身躯、以命换粮的奴隶们和庶民百姓们,于是,以命相搏成了正轨。庶民通过战场的搏杀逐渐建功立业,而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差距也随之不断减少。

到如今,或许也只剩下了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了,可以说,这已经是贵族仅有的特权,是万万不想也不能放弃的。而秦国之所以为山东各国所唾弃,其“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一面显然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如今赵王却只是为了出胸中一口闷气,就要将赵括剥去上衣,行廷杖之罚,这无异于告诉所有贵族:“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套老子不遵守了。几乎就是将所有的贵族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何其不智也。

上一个这么明目张胆地这么做的,已经被车裂,坟头的草都不知多深了。

当然,这对于赵括而言,却是求之不得。虽然身上还有箭伤,二十廷杖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也足够赵括伤上加伤了。

但这才叫真正的苦肉计啊!

不仅如此,赵王还要求在宫门前行刑,还要百官观刑,这不是“以儆效尤”,这是在积聚柴火,将王宫彻底烧毁的柴火啊!

试想下,剥去外衣,众目睽睽之下,胸前刚刚结痂的伤口显露无疑,一杖下去,背后又是血肉模糊的一片,该有多大的视觉冲击力。对于本就不满的朝臣贵族而言,见到这样的场面,会不会有些兔死狐悲之感觉?而对于邯郸的百姓而言,又会不会激发其同情之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