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梁扬祖因为要组织迁移百姓去台湾定居事宜,实在太忙,没时间,就算 了。
汪若海作为情报头子,感觉自己参加这个监察组不大合适,便再三请辞,赵构想想觉得画风好像的确有点不大对头,只好做罢。
赵构一直坚持重大事件要召集议事小组成员参加合议,一方面是因为宋朝本来就有反对君权的传统。
宋人的思想其实是很奔放很自由的,早就形成一个共识:君主当垂拱而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简言之,就是是反对君主专权。
仁宗年间,大臣韩绛曾劝仁宗收揽权柄,被仁宗严辞拒绝,二百年后还因此受到文天祥的抨击。
另一个方面,赵构是真心喜欢这种议事的氛围,俗话说:一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
遇到重大问题,集思广益,一起想办法,总好过一个人瞎琢磨。
将来,自己若是不在了,谁能保证再穿越过来一个能总览大局的皇帝?
能把这种议事制度坚持下去,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专权带来的危害。
科举考试,赵构虽是头一回经历,但自大宋建国以来,这已经是第七十次了,根本不用他操心。
他只是抽空去开封府的州试现场转了转,让开封府的一众考生兴奋莫名,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心理素质差的紧张的字都写不好了,有投机取巧的各自秀,有几个犯了困的考生也立马精神抖擞了。
赵构笑笑,心知自己再多待一会儿考生,还不定会出现什么状况,只好离去。
出门前,他对张叔夜说道:“务必要保证好考场纪律和考生安全,这都是我大宋的财富啊,可得照顾好了!”
张叔夜自是应允,令负责考场巡视的士兵加强服务,多注意考生的异常情况,笔墨纸砚和茶水啥的更是保障供应。
就这,还有个考生过于紧张,没能坚持到考试结束便晕了过去,被带离了考场,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赵构亲临的影响。
通过这次现场观摩,赵构对于此次科举考试充满了信心。
考试开始前,他就知道了参考人数,心中便是一振。
报名参考人数人,实际参考人数人,虽然比之历史上南宋动辄两万余人的规模要差了好多,但这两年因为连年战乱,人口数锐减,这次能有这么多人参加科考实属难得。
这么多考生,按照赵构之前的构想,按一百取一的比例取士,能补充1000人充实到官员队伍中来,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各部、各州人手紧张的问题。
然后,不举行科考的年份,再适当公开招考专门职业和岗位的官员,就不用再愁无人可用的问题了。
一念及此,赵构心怀大慰,高高兴兴地去了军器监。
军器监的扩建彻底结束,今日举行竣工仪式,他肯定要去,不但自己去,还要带着媳妇一块儿去,毕竟,军器监的发展也有邢秉懿的功劳,也是她一直关注的地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