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这样,如何又能成为托孤大臣呢?

陈平安虽然不是江陵陈家的人,但是当初既然安排了这个身份,那就不能又被他给只手抹去了。

陈家,还是可堪一用。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让李君羡去江陵的原因,能够皆大欢喜地拿到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那自然是极好的。

好在,陈家也不蠢。

陈平安并不知道李世民在谋划这些,也是由衷地高兴,说道:“陛下英明神武,自当有如神助。”

孙思邈现在就得到了伤寒杂病论,也能完善千金方,并且还能让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推广开来,让医圣张仲景的心血,不会一直被埋没下去。

也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一边烤着兔子,一边悠闲地交流着。

十一岁的李承乾,还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父皇,这么和一位臣子交流。

他对陈平安的感官以及看法,也因此改变了一些。

等到一整个兔子进了肚子。

交流才结束。

陈平安擦了擦手,把写好的史册,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顺手接过来,却没有直接打开看,而是放进了衣袖之中收好。

最后,在李承乾疑惑不解的目光之下。

李世民带着李承乾回了西内。

陈平安带着几只兔子,回了府上。

……

夕阳的余晖洒在陈平安请转灰瓦上,将青砖灰瓦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院子里,一棵老槐树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语。

敬晓月正在缝制衣服,给小汉晟一套,还有吴依依所生的女儿小紫菱一套。

因为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的关系,孙思邈没能回到京师,吴依依已经临产,也就没办法等着孙思邈坐镇府上,给陈平安一丝安慰了。

好在,长孙皇后安排来的人,都是好手,一点儿也没有慌乱,把产房布置的妥当,过程也没有过于惊险。

也算是平安地顺产了。

陈平安自然是感激不尽,特别是在有了一个儿子之后,也希望能有一个小棉袄。

好在天随人愿。

他现在在大唐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小汉晟则在一旁兴奋地走着,有时候,还会小跑一段,手里拿着小木剑。

这是陈平安特意为他做出的小木剑,和小汉晟一样胖墩墩的,非常可爱。

才一岁多的小汉晟,跑起来有一点儿摇摇晃晃的。

不过,韩慧娘和韩幼娘在他身边时刻照看着,一点儿也不敢让小汉晟离开了她们的视线。

却也没有过于宠溺,小汉晟要是不小心摔倒了,也会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这是锻炼小汉晟的自强心性。

敬晓月是什么都听陈平安的,既然陈平安要这么锻炼小汉晟,她也没有反驳什么,一一照做。

在她看来,陈平安就是大唐少年英才,博学强识,什么都会一点点。

他说的话,肯定是有道理的。

小汉晟跑着跑着。

见到了小院月亮门前的陈平安,顿时眼前一亮,嘻嘻地笑着。

“阿耶!”

“阿耶!”

“阿耶!”

小汉晟已经学会了说话,简单的组织着语言。

陈平安连忙回道:“哎。”

“阿耶,抱。”

小汉晟眨着明亮的眼睛,一脸期待地看着陈平安。

陈平安笑了笑,蹲在地上,伸出手,一下子就接住了跑过来的小汉晟。

父子两人都是爽朗地笑着。

张超将兔子处理干净后,熟练地在兔身上划了几道口子,然后撒上特制的调料研制好。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才拿到了东院那边,交给了陈平安。

陈平安早就让人生好了炭火,开始给敬晓月、吴依依、小汉晟烤兔子。

他一边转动着兔子,一边给小汉晟讲着打猎的故事,小汉晟的眼睛随着他的动作和话语而转动,听得津津有味。

儿童版的打猎故事,就是一个童话罢了。

陈平安说的生动有趣,连敬晓月和吴依依,还有韩慧娘、韩幼娘都被这个故事吸引,认认真真地听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兔肉的香味开始渐渐弥漫开来,小汉晟已经迫不及待地围在了火堆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只渐渐变得金黄的兔子。

“好了,可以吃了。”陈平安说着,用一把锋利的刀将兔子切成了几份。

他首先递给了小汉晟一块最嫩的肉,然后又给了敬晓月、吴依依一人一个兔后腿。

还把前腿给了韩慧娘和韩幼娘,又把兔子背上的肉,留下,打算给怜香惜玉她们两人留着。

其他的一些肉,给了张超,让他拿回去吃。

一只兔子,很快就分完了。

小汉晟接过肉,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阿耶,好吃!”小汉晟边吃边夸赞道。

“那当然,这可是你阿耶亲手烤的。”敬晓月笑着摸了摸小汉晟的头。

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享受着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夜幕渐渐降临,但院子里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爱的气息。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只留下了这份温暖和幸福。

……

陈平安这边倒是一片温馨。

在太极宫中的李世民就不温馨了,只觉得遍体生寒,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李治死后,中宗被扶持起来登基为帝。

可是中宗的一番操作,让李世民都忍不住想要破口大骂,愚蠢至极。

等见到武氏轻轻松松就废了李显,扶持了雍州牧李旦为皇帝。

却又微微蹙眉。

作为大唐的帝王,又是凭借手段登基为帝的李世民,仅仅是通过这一点,就感受到了武氏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

皇帝说废就废,说立就立。

关键是,置左右肃政台,开始重用酷吏巡查地方,有意临朝称制啊。

这还是太后吗?

这些个手段,比那汉高祖刘邦的吕氏都要强啊!

此女,若是男子,必定也是一位枭雄!

李世民总觉得以后的史册,或许没有那么简单。

武氏如今已经权倾朝野,连皇帝都能废了,狄仁杰等一干大臣,竟然默不作声。

皇帝说废就废,这般只手遮天的权力,已经超过了皇权,等同于皇权。

事情或许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武氏会就此只是当一个太后吗?

李世民合上了史册。

过了一会儿,却又打开了。

再一次看了一遍。

最后又把永徽年的史册都给拿出来,通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杀心再起。

武氏这样的女子,真的不能留!

等到了第二天,常参散会之后,李世民就立即召见了陈平安。

连奏章都不看了。

“陈卿,武氏端的是好手段啊!”

李世民的神色并不太好看,显然是看了光宅元年的历史,被武氏的一番操作给气的。

陈平安抱拳回道:“陛下,史料记载如此,并非是臣有意为之。”

李世民说道:“朕知道,你有赤子之心,若非史记如此,你又何须对一个女子这般描述呢。”

一开始,他是有怀疑过陈平安的身份,但是随着这几年来,陈平安的所作所为,让他的怀疑在慢慢地减弱,到了现在,已经是十分信任了。

陈平安不可能为了一个武氏这样的女子,就费心费力,把她描述成为了吕后一样的人。

况且,他真的要对武氏下死手,又何必还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一个女子罢了。

就算是世家大族的大家闺秀,真要动手,也有很多办法。

根本就不用冒着欺君的风险,写这么一个史册,来欺骗帝王,借刀杀人。

李世民继续道:“朕只是心中有气,朕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却遇上了逆子。”

“要不是你说,大唐国祚两百多年。”

“朕几乎是以为,这逆子直接把大唐江山给败了!”

陈平安心下道:陛下啊,这一点,你还真的没有猜错呢。

不过,还不到时候。

武氏登基为帝,不应该是他直接口述,而是于史册上,让李世民看到。

陈平安道:“陛下息怒。”

“这不过是另一段历史,如今,陛下若能养生,必能延年益寿。”

“再加上,陛下教导有方,太子殿下也能为守成之君。”

“以后,必然不会被一个女子所左右。”

李世民觉得他以后还要教导李承乾一点,那就是不要相信女人,也要牢记,后宫不得干政。

天下女子千千万万,何必独恋一媚、娘?!

李世民又道:“你所言,监察使职发展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有印信、治所,常驻地方。”

“以此来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也能巩固朝廷的权柄,也可避免皇权不下乡,此计尚可。”

“朕见了,也觉得大有可为。”

陈平安以前就给李世民讲述过,因为制度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皇权不下乡。

也就是说,这再好的国策,到了县城,也就停止了。

是到不了乡,也落实不到村民身上。

地方乱不了乱,县丞说了算。

县官,就是这当地的土皇帝。

当然,当地的乡绅、大宗族,才是真正的土皇帝,就是一些县丞,都要礼让七分。

唐朝其实也有想过,县丞等官吏,长时间治理地方,会成为当地势力最强的那个人。

所以,就施行了县丞轮流制。

要么三年一换,要么五年一换。

一个县丞在一个地方,不会任职太久,以免他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最有权势的那个人。

只不过,这种效果也有,但是还是防不住。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监察御史制度,以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监督各地官吏。

陈平安则是向李世民讲述了千年之后的督、导、组,还有巡、视、组等。

也讲述了后来形成的钦差制度,以及元朝之后形成的行省、州、县、乡层级制度。

明朝时期,设立了十五个行省,然后行省施行的也是文武分治,还有州官、县官、乡差等。

这个制度演化到了后来,就形成了层级制度。

比如户部,户部在京师设立官署,有户部尚书为主官,同时,户部在行省也有官署,在每一个州城也有官署,在县城都有户部官差。

也就是把户部负责的职能权柄,直接一层一层下放,最后下放到了县城。

县丞负责六部官差,犹如一个土皇帝一样。

但是,六部最主要的还是对州一级的六部分司负责,协同县丞治理县城。

州一级的六部也要协同郡守治理一州之地,同时,管理这个州的辖区内所有县的六部官差。

这就是等级森严的官职制度,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分权治理。

李世民听完,也是瞪大了双眼,完全打开了思路。

有一种豁然开朗,甚至是眼界突然就又提高到了一个点。

这种分级治理的官职制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制度,推行下去,也不是很难。

“听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世民激动不已。

直接就把武氏专权的事情,抛之脑后了。

当即召见了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

让他们一起商讨巡查御史制度,还有分级治理制度。

“臣魏征,恳请陛下立左右御史。”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之治乱,不在法令之繁简,而在官吏之行止。近年来,虽法令日新,然地方之弊政、吏治之腐败,犹如暗流涌动,侵蚀国之根基。此非法令之不足,乃监督之不力也。”

“臣以为,建立左右肃政御史制度,以加强地方监督,整肃吏治。巡查御史应由陛下钦选,品行高洁、才识卓越之士担任。其职责在于巡察各地,察访民情,监督官员行为,纠正不法,举荐贤能。如此,则地方官员将无所遁形,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巡查御史之权力,应赋予其独立调查、处置不法官员之权,不受地方官员之干扰。同时,应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确保御史行动之安全,避免遭受报复。”

“此外,巡查御史应定期向陛下汇报工作,提出改进意见。陛下可据此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奖惩分明,以激励贤能,惩戒不肖。”

“臣深知此制度之建立,非一日之功,需陛下之坚定决心,群臣之共同努力。然此举对于国家之长治久安,意义深远。望陛下采纳臣之建议,建立巡查御史制度,以安社稷,利万民。”

魏征是一个站出来,支持设立左右肃政御史,每一年巡查天下,甚至是常驻地方。

这样一来,有利于朝廷监察地方官吏,可以让地方政令清明一些。

须知道,这人治最关键的治理,其实就是县官。

朝廷想出来再好的政策,最后还是要这些县官来施行,若是他们昏庸无能,这一县的百姓,都将会深受其害。

魏征早年就见到过了。

陈平安提出来的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制度,能够有效监督地方官吏。

魏征自然是大力支持,一点儿都不含糊。

房玄龄是第二个站出来的,其他官员也紧跟其后,一致赞同设立左右肃政御史。

凭啥这御史台只是盯着他们这些朝中大臣,而不盯着地方官吏呢?!

这不公平!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