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须菩提祖师的解读,是整个西游记解读中差异对明显,结论立场最为对立的部分,而且结论直接影响道对整个西游记走向的理解。而上一章我已经详细的解读了灵台山樵夫的来历,并明确认为,他给美猴王带路,是移花接木局。那么这一章的原著解读能不能和上一章的解读形成逻辑的契合与顺延呢。
注释是说:“须菩提是佛的第十个弟子。这里是糅合佛道的一个人物。第二回悟彻菩提,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就是对于《西游记》争议最大的知识点。以前普遍解释有四种:1,须菩提是太上老君假扮的。2,须菩提是佛的第十个弟子。(但是,到底是哪个佛的弟子?这也太不确切了)3,须菩提就是如来佛假扮的。4,其他人。
一起来看。
关于猴王求学的学院,最早的介绍来自于樵夫。他说:“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所谓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原著自带的注释是:“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是一个斜勾,上面三个点,所以也是心的意思。”这就是个明确的招生简章“来此处可修心”。至于实物与描述是否相符,那是另一回事。同时,灵台和方寸都是很小的地方。所以灵台方寸山,也个很小的区域,只能顺一条小路进去。
樵夫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前文提到,美猴王到了西牛贺洲“登岸遍访多时”,什么都没有访到,最后自己撞到这座山里来的。那就有两种可能:1,这个祖师根本还没有徒弟出来,樵夫说了句假话哄美猴王,好让他进去。2,祖师确实出去不计其数的徒弟,但美猴王遍访不到,说明所有出去的徒弟,都和孙悟空的要求一样,不允许说出师门。那就是有大计划在酝酿。
告别樵夫以后,猴王自己走过去,“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
这里提供了几个信息,1,洞是真的。2,石碑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但在小路里面走进去才能看到。说明这不是秘密基地,只是不想让人太容易就找到。诚所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想作祖师的棋子,也是门槛很高滴。3,“上有一行十个大字”,洞的名字和题字都是中文。原文两次提到太上老君化胡为佛,佛家顶层愿意用中文也很正常。现实中韩国日本到现在正式的地方都还要用中文。所以,这一条也不能判断是佛是道。4.“洞门紧闭”,加上后来迎接美猴王才开一次门,除了最后赶孙悟空走,就没提过任何学员出来进去。说明该教出学基地实行封闭化管理。这就有点阴谋论的意思了。5,这段并没有证明的须菩提祖师也是真的。
仔细读书,“须菩提”在全书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在樵夫口中。后来原著中再也没有提过“须菩提”,祖师自己没有自我介绍过,学长也没向美猴王介绍过祖师。小童子出去开门,也只说是师父。然后旁白就自用变成了“菩提”祖师,共提到四次,分别是猴王看到,“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后面“悟彻菩提真妙理”,“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依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谢”。后面章节中孙悟空在跟祖师对话,也只是“师父”,显然这个学院只有一个师父,所以也不需要加姓名前缀区分。
如果是《西游记》考证型解读,应该会找到不同的版本,证明其中有版本,祖师就是“须菩提”,有版本里祖师就是“菩提”,再证明吴老爷子在抄袭拼接的时候忘了对缝。所以有疏漏。但是吴老爷子真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拼接者。很多看起来极其相似的故事,即便只有少量的改动,放到一个大的故事环境中,也可能因为上下文的不同而面目全非。
所以从《西游记》原著分析,有几种可能:1,可能须菩提就是菩提。是音译的差异。2,可能这个祖师叫须菩提,是美猴王自己给听成了“菩提”所以一直就菩提菩提的在心里念叨这个老师。但美猴王耳聪目明,后面的祖师教内功他一夜就全背下来了,不应该有这种错误。3,可能是为了能让美猴王能愿意去,说了一个比较有名的人。但有名声就不应该寻访不到,所以这也不对。
4,可能这个学院,以前的授课老师,是须菩提,现在换成了“菩提“,或者这个祖师本来就叫“菩提祖师”,是樵夫搞错了。这也不可能。当时樵夫介绍说“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这句肯定是真的,因为孙悟空马上就要进去了,就可以证实了。那在那个大门紧闭的封闭式管理的学院,樵夫都能知道人数,说明樵夫对这里的动向密切关注,也应该很明确祖师是谁。
5,可能在学院之中,祖师的名号是非常避讳的,甚至是秘密的,根本不许提的,连学长们都不知道的。所以大家只能将他代号“菩提”。搜索“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菩提祖师,可能真实一个代号,比如“优秀教授”加”专业带头人”之类,但这里只有他一个师父,也没有人跟他比,所以可能是“唯一的悟道的人“之类。
往下看,猴王到门口,不敢敲门,跳到树枝上“摘松子吃了玩耍”,这是做大事之前先暗中观察。这时候,门自己开了,出来一个仙童。他“髽髻(zhua一声,ji四声,即抓髻)双丝绾(wan三声),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绾头发是道士和妇女常做的发型。后来孙悟空去找灵吉菩萨,门口也是道士。再去找毗蓝婆菩萨的时候,她就是穿道服的。太上老君两次说道自己“化胡为佛”,佛门有些人保持了原来的道士打扮很正常。不能说明这里是道门。宽袍,佛门和道门都是宽袍,也不能区分。第二三四句中译中:面相打扮都很素很有修行的感觉,很有长生不老之相。
童子说,是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叫我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看来这个童子当天是从师父起床开始服侍的,这期间没看见有人来报信。而上一章我们讲过,樵夫用的是移花接木局,而且完成指路任务就走了,坚决不带美猴王进去,那樵夫也不可能去报信。这同时也说明,樵夫很明确学院里的师父是没有能力看到七八里外,自己给猴王指路。所以故事应该是,老师父本来正在睡觉,是梦里有人告诉他要来一个徒弟,并且强制开机,把他叫醒了。所以祖师赶紧捯饬出一个法相庄严体,“端坐在台上”,就直接叫人去开门了。
美猴王进来,只见祖师“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里就很明确了,大觉金仙,就是佛;西方妙相,就是佛相。注意,那天不是光面试美猴王一猴,还有以往的学生侍立两旁,旁听面试,说明他以前应该也是佛的形象,只不过今天格外庄严一些。三三行,原著有解释“佛家的三三昧修行”。这个概念后来还扩展出了前三三后三三的修行,就不展开了。所以后三句整体中译中,就是这位佛当天的法相充分展现出了修行圆满,庄严肃穆的样子。到什么程度呢?美猴王看一眼就服了,“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还一个劲叫师父。所以,面试新人的时候,穿的好一点,打扮精神点,找个好点的会议室,还是挺重要的。
至此,可以完全确定,“须菩提”祖师是佛家的一位祖师。
这时猴王和祖师的双向面试正式开始,这里有明显的递进关系,非常精彩。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第一回合:猴王崇拜至极,祖师爱答不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