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3.寒冬之暖

1981年的冬天很快就到了。好在小林老师有了一小间土墙木门的农科队灶屋。王校长还弄来一张快散了架的三拿床(三下子可以拿掉的木床)。因此,小林老师再也不用睡在地上了。有了住的地方,却没有吃饭的去处。民办老师家家都很困难,小林老师宁愿饿肚子也不肯去民师同行家吃派饭。葛校长得知情况,只好硬着头皮去小轮窑场向厂长求情:“我们学校今年刚分来一个外地的公办老师,书教得可好啦。学校穷啊,没有住的,没有吃的。这个娃娃不声不响早出晚归,跑了几个月了。我们向农科队借了一间破房子,可惜这个小林老师没有吃饭的地方,想在你们窑场食堂搭个伙,你看行不行?”厂长吸了半天大铁桥香烟,鼻子里冒气,口里无言语。葛校长急了,赶紧递烟点火,使劲巴结。半晌,厂长才说:“我们窑场就7个泥猴子,中午就烧一顿干饭,不烧菜。而且烧锅叶老头三天打鱼七天晒网,下雨下雪,窑场不开工就不开伙,这不固定的伙食,老师指望不上啊。”

“你们开伙就带他一份,你们断炊他就自己想办法,好吗?行不行?”葛校长还在恳求。

厂长默默地点点头。小窑场在农科队旧房子的东边。除了一座堡垒样的窑洞,还有三间土坯红瓦房,土坯是坏土坯,红瓦是残次品,正应了戏文里的那句台词—卖油的郎儿水梳头。好砖好瓦都要卖钱的。因为包产到户,农民有了余粮余钱,盖房的很多,小小的轮窑场生意十分红火。食堂晴天是正常烧饭的,偶尔也烧一锅白菜豆腐。这一年三九严寒的第一天就降了一场雪,窑场冬天是不能烧窑的,况且雨雪连绵,食堂叶师傅很长时间没有露面了。小林老师的吃饭又成了大问题。

大雪封门的那天早晨,小林老师被门口的响动声惊醒。打开木门一看,门口放着一只煤炉,炉内的蜂窝煤红红地燃着,煤炉的旁边有一只旧化肥塑料袋,里面装着6只煤球。雪地上有四五行细细碎碎的脚印,很显然是两三个孩子抬着煤炉送过来的。农家都是以农作物的秸秆作燃料的,有煤炉肯定是街道的孩子家庭。煤球是计划供应的,是紧缺物资。这些孩子把家里做饭的东西抬来了,家里做饭又怎么办呢?

小林老师把田敏叫出了教室:“你把做饭的燃具搬给我了,你家人怎么办?”

“是我姐叫送来的,我们还有煤油炉。供销社有煤油的。”田敏故意将长发披下来,遮住自己通红的脸。

她说:“林老师,如果你总是没有吃的,饿坏了,谁教我们呢?”

“不会饿坏的。谢谢你和你姐。中午放学把煤炉和煤球带回去。”

但是,中午田敏没有来。在四面透风的小屋里,煤炉灭了。

寒冬好像故意跟小林老师作对,冷得出奇。天寒地冻,天像一望无际的蓝色大冰块,地全成了冻土,像一块沉重的铁板。天地间没有一丝热气,真正是滴水成冰。

这天清晨,林老师被一阵敲击声惊醒了。声音是从那扇土窗传过来的。与其说是窗户,不如说是一个土洞。但是针尖大的小孔斗大的风,平日连光也很少透进来的土窗,这些天似乎全世界的冷风都集中到了这儿来了,常常把小林老师从睡梦中冻醒。

“谁在敲窗子?你有事吗?”小林老师始终把那个小洞称为窗户。

“是我呀。我来把这破洞用薄膜钉上,你用草塞得再紧,风还是能透进去,就是你们语文书上说的‘无孔不入’。”是王纯校长的嗓音。他的语音很有特色,既高又脆,是偏向女性的音质。王校长上课,从浦合公路上走路的乡亲都能听到。乡亲们经常说,王校长上课这么大声音,很费劲的,回家肯定要多吃好几碗饭。因此,北窗外的声音,小林老师一下子就分辨出来了。林一林赶紧穿衣起床。

王校长带着一张黄白的薄膜—那是春天育秧帐篷用后留下的,冻得红肿的右手握着铁锤,左手捏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锈迹斑斑的铁钉:“你别说,就这烂木棍,看起来要腐朽了,钉起来还真不容易。”王校长是想用铁钉把旧薄膜固定在土窗上,阻挡寒风进入林老师的小屋。铁钉不时从指缝落到地上,他捡起来再钉,三番五次,终于把窗户蒙好了。王校长走进小屋,伸手把土洞里杂乱的枯草拽下来,屋里光线明显亮了许多。

“你看,这下好多了吧?既明亮又挡风。我把铁锤先放这里,放学我再从这儿带回家。”王校长说完,到办公室去了。

“多谢王校长。这下暖和多了。夜里不会再冻醒了。”林一林向着他的背影说。

王校长回过头,用类似女性的好听声音说:“今年也真是奇怪了,怎么这么冷,好多油菜都冻死了。”说完,他抄着手,交叉着把双手插到单薄的棉袄袖筒里,继续向教室走去。

第二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小林老师蜗居的小屋门口,有6小捆金黄的稻草,显然是六个孩子上学背来的。

上课的时候,王小华举手报告:“老师,我们寺上队6个学生,每人给你带了一小捆稻草。家里大人说给你铺床用。跟垫被絮一样暖和。”

他坐下去又站起来补充说:“我爸爸说过几天挑草送过来,给你灶膛烧火用。他们现在正在挑河埂,没有时间来。”

“我没有锅,不用烧草的。谢谢你们。稻草我就收下了。同学们,金黄的稻草像什么一样?用比喻句说。”

“像秋天的田野一样。”

“像金子一样。”

“像太阳的光芒一样。”

“像黄色的皮毛。”

……

教室里哄笑着,林老师肯定加纠正,比喻句与排比句齐飞,孩子们笑成一团。只有几个懂事的孩子在想着心事,寺上队的孩子行动起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快下课了。老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嘘寒问暖。但老师的条件比你们要好。大家千万不要给老师再带东西了。老师收学生的东西,是犯法的。老师如果犯法被抓走了。谁教你们啊。”林老师说完,下课铃响了。挂在梧桐树上的铁环,被值班的郁老师用铁棒连续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操场上热闹起来。踢毽子的,跳绳的,挤油渣的,应有尽有。

虽然林老师说接收学生的东西会犯法,但寺上家长还是担来了10捆荒草,那是农村最好的燃料。雨雪下了一个星期,挑河的工程暂停了。寺上队的五位家长每人挑来了一担柴草。他们穿着破旧的塑料雨衣,有的甚至穿着古代的蓑衣,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