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它的缔造者很多,群雄四起的乱世、势猛如虎的苛政、饿殍遍野的灾荒、肆掠如蝗的瘟疫,但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战乱。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便是乱世刀兵下的写照。
虽说君王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刀兵一起,山河破碎天地哀啕!
但乱世,却又是天下凝一前,所必经的阵痛。
在乱世之中,正因武国的相对安宁,所以才吸引着四方流民纷纷涌入,乞讨者便也随之多了起来。
乞丐近乎于一种职业,它几乎贯穿了人类发展史,甚至在某些时代还发展成了一种流派,这无疑是对一个时代的莫大讽刺。
武城是武国的都城,人口繁盛,百业庞杂,自然也少不了流乞。
而在内城(武侯府范围内)和外城之间的区域,有一条极为宽敞的主干道,左右皆是齐整的里门与墙围,泾渭分明、井然有序。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村的概念,里就相当于村(在城中的里可以想象成一个个小区)。
在武国,一里之民五十到百户以上不等,设里正,杜宰,里监门,里卒等;里之上有亭,十里一亭,设亭长,亭佐,亭侯,求盗,亭父,亭卒等;亭之上为乡,十亭一乡,设乡啬夫,乡佐,游徼,乡三老,乡卒等;乡之上是县,十乡一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县之上是郡,数县乃至十数县为一郡,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等。
而里外有桑田,多以土培里墙围拢,四方望楼鸣锣执杖,预防盗犯,唯里门查验通行。里内主道分割左右,因右尊于左,故有闾左之说。
‘闾左’便是指居住在主道左侧之民,为贫穷的庶民黔首;而居住在主道右侧的,多为豪族、大夫之家,故有‘豪右’之称。
其实不用说,只要进入里中,一看左右人家的房屋高低大小以及用料漆色等,贫富贵贱便一目了然。
当然,此刻武城主道两侧里舍为里墙阻挡,内部格局景象如何自是不得而知。
武城乃国都,天下排名前三的大城,故而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在外城之北,其内便是武侯幕府与南宫。
而在内城城墙与里墙之间,有一条极为宽广的护城河,其间有宽窄石桥三座紧密相邻,曰之‘内桥’,当中内桥最宽,约三丈,除了武侯车架之外,平时非祭祀等重大事宜时,皆不可通行。而两侧内桥略窄,乃日常通行之用。
左右内桥之上皆有甲士值守,盘查严密、戒备森严。
因为过了此河向北便是内城,地势便开始上升直逼山巅,也就是南山之上的武侯府所在。
此时,本该晴朗的天空,却多出了许多乌云,气压显得有些沉闷,更带有阵阵狂风吹得河边绿柳狂舞。
春夏时节的武国,天气最是捉摸不定,不久前还艳阳高照,此时却已阴云密布。
沿着大街一路向北,离护城河不到两百步距离处,有一座新建的土地庙,香火兴旺人来人往。
而在土地庙的两旁则设有交易之所,此处交易的并非寻常之物,而是人。
流民在此可以通过参与官府发布的劳役事项,来换取粥食果腹以及微薄的钱粮,亦或干脆按印画押卖身为仆为婢,所以这儿也被称之为‘仆市’。
穿过喧闹的仆市与土地庙,迎面不远处还有一座土地庙。
因仆市这的土地庙新建好没几日,而北边不远处的则是原先土地庙旧址,且还保留着未及时拆除的残垣断壁和一间供舍。
一到夜晚,那供舍内外便成了流民乞丐的临时寄居之所。
风渐渐大了起来,且多了分凉意,附近人们的脚步也变得急促了几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