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初年,一个初冬的黄昏,在北方小城的一条大街旁,坐落着一个深宅大院,长长的灰砖墙,欧式的镂花黑铁门,敞亮宽大,从外面一眼可望见院内房屋。
此时一位中年妇人怀里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正指着院内的一棵丁香树,“你看上面是不有只鸟儿在看你呢?”
“奶奶没有,我要鸡毛毽,什么时候能做好?”
“明天差不多。”
“奶奶,有个人。”
说着用小手指着大门外,老妇一侧身定神一看,真有一人,一个女人正站在门外墙边,冻得瑟瑟发抖,两只手紧紧捂着自己的斜襟棉袄,正朝院里看呢。
老妇人走近大门问了一声:“你找谁?”细看才发现此人浑身发抖,头和肩有些颤抖,哆嗦着:“大娘救救命吧,我要冻死了,孩子也要饿死了,救救我吧!”
老妇人把孙女放在地上,把大门拉开些,让她进来,那女人挪动步子进了大门,略停,老妇人说:“孩子在哪?”
“在这里。”说着用一只手掀开棉袄斜大襟,里面果真有个小孩,又瘦又小,不知多大。
看她穿的衣衫褴褛,束发散乱,头发里还夹着一个秫秸叶,骨瘦如柴的样子。老妇人先是迟疑了一会儿,随后说:“进来吧,跟我走。”顺手拉着小孙女向中间的一个房子走去。
上了台阶,拉开门,右手指了一下屋里,“进来吧。”
女人进到屋里,感到有一股暖气扑到身上,屋内装饰阔气,落地大钟,雕花桌椅,两旁各放一个太师靠椅,对面有一圈沙发,旁边有两个木椅子。“坐这里吧。”
老妇人指着其中一个木椅,女人坐下了。“你先暖和暖和,我给你弄点儿吃的。”
转过身说“琴崽儿,你在这儿呆着,奶奶给你拿花生去。”此时王妈走了进来,“正好,你看着琴崽儿,我去去就来。”
时间不长,门开了,朱贵端着一碗高粱米饭走了进来,老妇人随后也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双筷子。女人看着端过来的饭和太太递过来的筷子,眸子中显出兴奋的光,“谢谢啦!”说完扫了大家一眼,忙把碗筷接过来,用筷子把饭上面的咸菜略拌几下,就开口吃了起来,大口的,大口的吞,大家围成一圈都看她吃饭。琴崽儿看她吃得狼吞虎咽,说:“她太馋了,太香了。”
“她是饿坏了。”奶奶说。
此时怀里的小孩哭了起来,乍听像是小猫在叫,女人眨眼间已把饭全吃光,她撂下饭碗,“真太谢谢了!”说着她掀开衣襟让孩子吃奶,全然不顾别人的眼神,琴崽儿很好奇,第一次看见这么小的小孩,她靠近女人身边,用小手轻轻地摸了一下脑门,小婴儿时不时也睁开眼睛。
“多大啦?”
“两个月。”
“你怎么要饭呢?没家吗?”
“我是跑出来的,公公婆婆要把我卖了,我趁他们夜里睡着后抱着孩子跑了出来。”
“你男人呢?”
“死了,我生完孩子还未满月就死了,是痨病吐血死的。”
“你怎么找这么个男人呢?”
女人听后嘴角一撇哭了,泪如泉涌,“大娘我命可苦了。”说着抹了一把泪,“当初我自己去赶集,被一个人贩子骗到了黄家镇把我卖到这家,原来是为了给有病的儿子冲喜,说结了婚就能好病,结果他没好还死了。家里很穷,公婆对我还不好,前几天来个人不知说些啥,他走时,我心里七上八下,他还仔细打量我,后来公婆他们说话让我听明白了:原来是把我卖给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我很害怕。我已经一年多没看着我娘了,我被骗走时,我娘一点儿都不知道,不知我是死是活,不知怎么着急呢!”
说着呜呜地大哭起来,怀里的孩子有气无力地叫着,“就像小猫叫似的。”琴崽儿说了一句。
“那你怎么跑出来的?”
“那天夜里,趁他们睡着后,我把孩子塞怀里跑了出来,小跑似的走了七八里路,正好有一辆马车朝西走,我说孩子有病要找大夫,车夫就拉我直到天亮,走到了一个大堡子,他说他到地方了,并告诉我前边不远就是城里了。
我下了车,顺着大道就直奔这边走来,走了好几里地心里很害怕,怕公婆追上来,看见路边有高粱垛,我就躲进去,走走躲躲,过了好几个堡子,眼看天又要黑了,我一点劲也没有了,进了城里不知往哪走,我糊里糊涂地就走到了这条街上。”
周太太仔细听完,刚要说什么,门开了,“妈妈你看,这有小孩。”“我说这人都哪去了,原来在这呢。”
琴崽儿两步蹦到妈妈身边,拽着胳膊,让她看小孩。
“妈,来客人啦。”说着,春玉看了一眼这个女人。
“是一个过路的,那你娘家是什么地方的?”
“是柳屯的,离火车站十来里地.”
“什么车站?”
“石口站。”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