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章哈的形成年代,目前还无法准确确定,只能从傣文古籍和民间传说中有关章哈起源的资料里,作出大概的判断和分析。
傣文论著《论傣族诗歌》说,傣族祖先从吃栗子、果子时期,走向吃麂子和马鹿肉的时期,“在手脚不停地拣栗子、果子吃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脚手被刺伤从树上掉下来,或者从悬崖上滚下致死等情况,受到这样的挫折和不幸时,就会发出呻吟、哀鸣和哭声;……打死了老虎或马鹿,大家就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的,不住地叫喊:‘真得的多啊,够我们饱饱吃,啾!啾!啾!’天长日久,这种悲哀或欢乐的情调,自然地成了人们的口头流传语,逐渐演变成了歌。”
“这个时期就是零星歌谣的时代”,“还没有押韵,没有格律,纯属心喜则唱,满意则歌,音调象鸟啄木,象石头滚坡,象果子落在野藤上。”这与傣族群众“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的说法基本相同。但是,这个时期的“章哈”,与后来社会分工形成的半职业性的章哈,明显是有差别的。
当傣族先民从采集狩猎的流动生活逐渐转为定居耕种时期,滴水成歌调和章哈与嘎兰多鸟的传说,说明章哈的产生,与生产劳动、居住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滴水成歌调》说的是:有一家母女俩在山坡上种瓜,坡脚流淌着一股山泉,渴了累了,姑娘就到泉边饮水歇息。
流水从高处淌下来,发出清脆婉转的声音,时高时低,像温柔甜蜜的吟唱,时时拨动姑娘的心弦。她忘了劳累,忘了给母亲打水,静静地倾听着,倾听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太好听了。后来,每当劳动累了,她就到泉边倾听流水的声音,边听边学着哼唱出心中的感受,疲劳和烦恼顿时消除掉了。
日久天长,山泉流动的音响,全被姑娘接受了,变成了她自己的歌声。她到处去传唱流水般优美动听的歌调,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了傣歌的调子,姑娘就成了傣族的第一个章哈。
章哈起源的另一个传说是《章哈与嘎兰多鸟》,说的是有一位姑娘,从嘎兰多鸟婉转动听的鸣叫声中得到启示和灵感,并深深爱上了嘎兰多鸟,忘记了吃饭睡觉,天天到森林里去模仿它那娓婉动人的“当——罗——当——罗”的叫声,渐渐把鸟鸣声变成自己的歌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并到处去唱给人听。于是就有了章哈。
“傣筚”的传说。傣筚,是一种形似竹笛的单铜簧吹管乐器,音色甜美柔润,是章哈演唱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其来历传说是:古时候,大地洪水茫茫,淹没了森林和高山,人和动物都死光了。只剩下智慧贤能的帕雅桑木底划着一叶小舟飘荡的水面上。他把被淹死的飞禽走兽捞捡来船上,洪水退后,他用一根竹棍指点死去的鸟兽,神奇的力量竟然使它们复活了。
为报答救命之恩,各种动物都献出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帮助帕雅桑木底建盖房屋。房子盖好后要唱歌祝贺,有一只九尾竹鼠献出自己的尾巴做伴奏乐器。从此,章哈就以“傣筚”伴奏。
傣族乐器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打击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铓锣、镲、嘎LS、叮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