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5年的初春,乙酉之岁,晨曦微露,东都洛阳笼罩在一片淡淡的薄雾之中,仿佛天地间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年,是唐武后垂拱元年,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历史的车轮悄然加速,驶向一个女性主宰的辉煌与争议并存的纪元。
年轻女官李婉儿,她出身寒微,却因才情出众,被破格选入宫中,成为了武后身边的一名侍书女史。李婉儿性情温婉而坚韧,对诗词歌赋有着独到的见解,更难得的是,她拥有一颗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慧心。
垂拱元年的春日里,武后于紫微城大明宫召见群臣,商议国事,李婉儿随侍在侧,默默记录着一切。殿上,武后面容威严,目光如炬,她不仅谈论着边疆战事、民生疾苦,更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政治主张,意图打破旧制,开创新局。李婉儿心中暗自惊叹,却也深知这背后需要多少勇气与智慧。
一日深夜,月光如水,洒满宫墙。武后召见李婉儿至御书房,两人对坐,烛火摇曳。武后缓缓道出心中所忧:“婉儿,你可知我为何执意改革,不惜背负千古骂名?”李婉儿跪拜,恭敬答道:“陛下心怀天下,欲以非常之手段,成非常之事业,婉儿虽愚钝,亦能略窥其意。”
武后闻言,微微一笑,随即取出一幅未完成的画作,画中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江山,而中央留白,似乎等待着什么。她道:“这便是我心中的大唐,虽有万千气象,却仍有未尽之意。我欲以女子之身,填补这留白,让这江山更加绚烂多彩。”
李婉儿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敬仰。她深知,武后此举,不仅是为了一己之私,更是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为了打破男尊女卑的桎梏,让世间女子也能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自那夜之后,李婉儿更加勤勉,她不仅协助武后处理朝政,还秘密搜集民间疾苦,为武后提供改革的依据。在她的努力下,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相继出台,农业得到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大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然而,改革之路从非坦途,李婉儿也遭遇了重重阻难。有人嫉妒她的才华,暗中诽谤;有人畏惧武后的权威,阴谋叛乱。但李婉儿始终坚守信念,与武后并肩作战,用智慧与勇气一一化解危机。
岁月流转,转眼间,乙酉之岁已近尾声。长安城内,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而在这繁华背后,是李婉儿与武后共同书写的传奇。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男女,只要有梦想与勇气,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一年的岁末,武后特赐李婉儿“文昭”之名,以表彰其文治武功之昭著。而李婉儿,也在这一系列的历练中,成长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女中豪杰,她的故事,如同那幅未完成的画作,虽已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之中,但其精神与影响,却如同月光般,永远照耀着后来者的道路。
这一年,对于年仅27岁的陈子昂而言,是他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文学才华初露锋芒的时刻。
此时的陈子昂,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仅凭一腔热血上书言事的新进士。去年,他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深得武后赏识,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虽官职不高,却足以让他在繁华的东都洛阳站稳脚跟,开始了他作为文人与官员的双重生涯。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东都洛阳城披上了一袭绚烂的锦绣华服,柳丝轻拂碧水,桃花笑映晴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在这温柔的时节里,夫人张氏携着她那不足半岁的幼儿,踏着轻快的步伐,缓缓步入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
张氏,温婉如水,眉宇间藏着蜀地女子的柔情与坚韧。她身着一袭淡雅的碧色罗裙,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摇曳,如同春日里最温柔的风,吹拂过人心。怀中紧抱着的幼儿,小脸蛋粉嫩如桃花,双眸清澈如水,偶尔睁开,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发出几声稚嫩的咿呀,为这趟旅程增添了几分温馨与甜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