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排在凌烟阁中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著名的宰相、外戚,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唐太宗文德皇后的哥哥,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幼年父亲便已离世,他和他的母亲高氏、妹妹长孙氏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长孙无忌生性聪慧,勤奋好学,成年后的他博通文史,善于谋略,与李世民的关系非常亲密。舅舅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自己的外甥女长孙氏嫁给他做了妻子。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李建成向李渊进谗言,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逐出了秦王府,李世民身边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在长孙无忌等人的谋划下,李世民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后上位。不久,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即位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成为左武侯大将军,外戚和重臣的标签使得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直线攀升。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还被唐太宗李世民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长孙无忌既是国家功臣,又是皇后的哥哥,深受李世民的礼遇,他能够自由出入李世民的卧室。同年七月,李世民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李世民,说长孙无忌所获得的权力和宠幸已经太多了,希望李世民能以朝中政局为重,与长孙无忌保持距离。而李世民却把这份密表特地拿给长孙无忌翻阅,以表明自己君臣之间没有任何猜忌,又召集群臣,向大家说明了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他担心这种荣宠至极的富贵会招致别人的不满,给自己带来灾祸,于是,在私下里一再恳请唐太宗李世民,请求辞去自己的相位,长孙皇后也帮助他极力进言劝说,李世民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做了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又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唐太宗李世民驳回后,又转而通过自己的舅舅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他认为让外戚担任三公这样重要的职位,会让皇帝招来宠幸外戚这样的闲话和非议,请求唐太宗收回成命,但李世民还是没有答应,表示自己作为皇帝,为臣子们授予官职是以德行和才能作为考量标准,其他人没有权利对此妄加非议。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李世民批复说道:“在我还是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了,正是有你的辅佐,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的职务,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为此,李世民还特意撰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路上的艰难和长孙无忌立下的不朽功勋。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又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说道:“陛下,臣等从前披荆斩棘、以身涉险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和犯了罪被流放又有什么不同呢?”李世民感叹说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如此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呢?”于是分封的事就因此作罢,不了了之。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和岑文本、杨师道等人一同随军出征,长孙无忌在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率领一万多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拆毁所有桥梁,断绝了高句丽援军的归路,使得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被迫头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他在临终前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舅舅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尽快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还是哀哭不止,长孙无忌对李治说:“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给了殿下,殿下怎么能只是一味的哭泣呢?”于是,决定秘不发丧,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被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舅舅的身份辅政,每次对皇帝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