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中有一支为“姜氏之戎”,又称“姜戎”。姜戎本是姜姓的后裔,与齐,许,申,吕等国同祖,西周时期,姜姓一部加入周朝,“由戎变华”,另一部分始终保持“戎”的,成为“姜氏之戎”。进入东周后,姜氏之戎不复西周时的强大,实力较弱,已经沦落到与陆浑戎相同的地步。
姜姓起源于“羌”,“羌”发源于现甘肃一带,只不过“羌”一直在向东迁。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姜姓来源于炎帝,姬水在那至今不明。不过“姜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姜氏城在扶凤县一带,明清时期,人们将姜氏城搬进了宝鸡县内,宝鸡也成了祭祀炎帝的地方。虞夏之际,炎帝的后裔四岳部族封于吕地,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也称“吕”氏。
周宣王为了保卫南国之地,改封申伯到南阳为申侯,史称南申。至于许国,则上周成王时受的姜姓小国,这一支也是从“姜姓吕国”中分出来的。吕国,应该是姜姓“大宗”,世代在王室任职,比如西周的《吕刑》就是吕国国君帮周王室制定的。还有一支”姜氏之戎“,它是四岳的后裔。
因周王室与西戎的矛盾越来越大,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90年),周王室的军队与姜戎战于“千亩”,“千亩”是周天子施行“籍田”地方。
因姜戎的侵入,周军与姜戎开战,王师败绩,不过还好有诸侯军队存在,比如晋军,事情暂时平息了下去。
《周语·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千亩之战”的影响很大,一是姜姓申国与周王室交恶,姜戎虽说是戎,但与申国毕竟是同祖;其二,因战败,周王室财政崩溃,得花钱重组军队。对于姜姓与王室交恶,周宣王的办法是联姻,即其子姬宫湦(周幽王)即申后为妻;对于第二点,就是周宣王时期的“料民于太原”——“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史记·周本纪》: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宣王不修籍於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
此战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周朝直属军队又被打完,直接导致西周财政崩溃,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其子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搞钱,结果西周灭亡。
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梁国做了对战争的充分准备。但这样的时间并不持久,梁国的历代国君随时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战争威胁和严峻考验。
那时的周王朝已经不能左右各诸侯的权力,西周终止,东周兴起,春秋战国时代来临,各诸侯国开始膨胀野心,对邻国,特别是一些小国频繁出击,抢夺地盘,扰民苦民。
秦国和晋国的势力不断壮大,形成两个诸侯强国,梁国被挟持在两个大国中间,既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两国时时想吞食的目标,
梁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多种外交谋略,以稳定国土和保持安全。
芮国是从商代晚期便已见诸于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个小国,《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早期芮国的一起长达八年的政治动乱事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联军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商纣王兵败自殒,商朝亡。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山西省芮城县)。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周王“天下共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分封姬姓宗室和功臣,“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王把殷商芮地一分为二,黄河以西、华山以北的大荔县(今陕西大荔县)芮地分封给姬姓宗亲,赐伯爵位,始称芮伯,芮伯在朝任司徒一职,周朝时的姬姓芮国由此诞生。芮国在西周时更是王畿门户,扼守着镐京的东大门,也是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和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的纽带。姬姓芮国西靠黄河,南依渭水,自古以来就是一块肥沃之地。
在平定了“三监之乱”后,周王朝迎来了短暂的“成康盛世”,但是“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王的“天下共主”能力开始下降,周昭王南平楚蛮,三军覆没,南巡不返。
周穆王姬满即位。周穆王统治初期,没有像昭王那样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国内各种矛盾,而是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在周穆王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